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也。高祖父众,众父兴,皆为名儒。时华歆为豫章太守,浑乃渡江投歆。太祖①闻其笃行,召为掾,复迁下蔡长、邵陵令。天下未定,民皆剽轻,不念产殖;其生子无以相活,率皆不举。浑所在夺其渔猎之具,课使耕桑,又兼开稻田,重丢子之法。民初畏罪,后稍丰给,无不举赡;所育男女,多以郑为字。辟为丞相掾属,迁左冯翊②。
太祖征汉中,以浑为京兆尹③。浑以百姓新集,为制移居之法,使兼复者与单轻者相伍,温信者与孤老为比,勤稼穑,明禁令,以发奸者。由是民安于农,而盗贼止息。及大军入汉中,运转军粮为最。又遣民田汉中,无逃亡者。太祖益嘉之,复入为丞相掾。文帝即位,为侍御史,加驸马都尉,迁阳平、沛郡二太守。郡界下湿,患水涝,百姓饥乏。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堨,开稻田。郡人皆以为不便,浑曰:"地势洿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此丰民之本也。"遂躬率吏民,兴立功夫。一冬间皆成。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入倍常,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转为山阳、魏郡太守,其治放此。又以郡下百姓,苦乏材木,乃课树榆为篱,并益树五果④,榆皆成藩,五果丰实。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明帝闻之,下诏称述,布告天下。
浑清素在公,妻子不免于饥寒。及卒,以子崇为郎中。(节选自《三国志·郑浑传》)
注:①太祖,指曹操。文帝,指魏文帝曹丕。明帝,指魏明帝曹睿。②左冯(pínɡ)翊:官名,三国时临晋(今陕西大荔)太守。⑦京兆尹: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④五果:核果、肤果、壳果、桧果、角果。这里泛指果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闻其笃行 笃:忠厚 |
B.重丢子之法 重:重要 |
C.其治放此 放:仿效 |
D.榆皆成藩 藩:行列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浑乃渡江投歆/良乃入,具告沛公 |
B.明帝闻之/此丰民之本也 |
C.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D.由是民安于农/觉今是而昨非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陂堨,开稻田 陂堨:陂塘和堤坝 |
B.后稍丰给,无不举赡 举赡:生养子女 |
C.比年大收 比年:连年 |
D.浑清素在公 清素:清静朴实 |
郑浑在太守任上,做了许多安民利民的事,全都表现他这些事的是
①课耕桑 ②明禁令 ③兴陂(堨) ④树榆果 ⑤重丢子之法 ⑥制移居之法
A.①③④⑥ | B.②④⑤⑥ | C.①④⑤⑥ | D.②③④⑥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针对社会动荡不安,百姓都不思生产,也不愿生养子女的严重情况,郑浑在重丢子之法的同时,课使耕桑,扭转了局势,受到百姓的由衷爱戴。 |
B.郑浑在京兆尹任上,为新聚百姓制定居住之法,让众、单为伍,信、老为邻;又使其勤耕作,发奸人。由是盗贼止息,民安于农。 |
C.郑浑任阳平、沛郡太守期间,亲率吏民兴修水利,开辟稻田,以致连年丰收,租入倍常。等到曹操的大军进入汉中,他转运的军粮也最多。 |
D.本文主要选写郑浑一生几件事,通过对他的言行的具体记叙,既表现了他治理有方的杰出政绩,也表现了他清素在公的优秀品质,他因此受到曹魏政权的重用和褒扬。 |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京城闤闠①之区,窃盗极多,踪迹诡秘,未易根缉。赵尚书尹临安日,有贼每于人家作窃,必以粉书“我也”三字于门壁,虽缉捕甚严,久而不获。“我也”之名,传京邑。不曰捉贼,但云捉“我也”。
一日,所属解一贼至,谓此即“我也”。亟送狱鞫勘,乃略不承服,且无赃物可证,未能竟此狱。其人在禁,忽密谓守卒曰:“我固常为贼,却不是‘我也’,今亦自知无脱理,但乞好好相看。我有白金若干,藏于保叔塔上某层某处,可往取之。”卒思塔上乃人迹往之冲,意其相侮。贼曰:“勿疑,但往,此方作少缘事,点塔灯一夕,盘旋经夜,便可得矣。”卒从其计得金,大喜。次早入狱,密以酒肉与贼。越数日,又谓卒曰:“我有器物一瓮,置侍郎桥某处水内,可复取之。”卒曰:“彼处人闹,何以取?”贼曰:“令汝家人以箩贮衣裳,桥下洗濯,潜掇瓮入箩,覆以衣,舁②归可也。”卒从其言,所得愈丰。次日,复劳以酒食。卒虽甚喜,而莫知贼意。
一夜至二更,贼低语谓卒曰:“我欲略出,四更尽即,决不累汝。”卒曰:“不可!”贼曰:“我固不累汝,设或我不复,汝失囚必至配罪,而我所遗,尽可为生。苟不见从,却恐悔吝有甚于此。”卒无奈,遂纵之去。卒坐以伺,正忧恼间,闻檐瓦声,已跃而下,卒喜,复桎梏之。甫旦,启狱户,闻某门张府有词云:“昨夜三更,被盗失物,其贼于府上写‘我也’三字。”尹抚案曰:“几误断此狱,宜乎其不承认也。”止以不合犯夜,从杖而出诸境。狱卒回,妻曰:“半夜后闻叩门,恐是汝归,亟起开门,但见一人以二布囊掷户内而去,遂藏之。”卒取视,则皆黄白器也。乃悟张府所盗之物,又以赂卒。贼竟逃命。虽以赵尹之明特,而莫测其奸,可谓黠矣。
卒乃以疾辞役,享从容之乐终身。没后,子不能守,悉荡焉,始与人言。
(选自宋代沈淑《谐史》)
注:①闤闠(huán huì)市区②舁(yú):抬。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尚书尹临安日尹:担任……府尹 |
B.但乞好好相看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相当于“我” |
C.而我所遗,尽可为生遗:赠送 |
D.享从容之乐终生从容:不慌不忙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我也”逃脱计划的一组是()
①我固常为贼,却不是‘我也’
②虽缉捕甚严,久而不获
③我有白金若干,藏于保叔塔上某层某处,可往取之。
④覆以衣,舁归可也
⑤卒无奈,遂纵之去
⑥昨夜三更,被盗失物,其贼于府上写‘我也’三字。
A.③④⑤ | B.②③⑥ | C.①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城繁华市区,有一贼每次在人家中作案后,一定用白粉在门壁上写下“我也”三字,虽然追捕很严,但还是久久捉拿不到。 |
B.贼人让牢卒放他出去并告诉他回一定有宝物相赠,牢卒很痛快的答应了,贼人如约回,牢卒非常高兴,重新给贼人加上镣铐。 |
C.贼人让牢卒去保叔塔某层取白金,牢卒起初以为他在戏弄自己不去,贼人告诉他那里正作佛事,点燃塔灯一宿,逗留一整夜,就可以得到手了。牢卒听从了贼人的计谋,果然得到白金。 |
D.贼人半夜到牢狱卒的家里,把两个布袋丢在屋里就走了,牢卒后打开一看,都是金银器皿,才知道是张府被盗走的东西,又用它贿赂牢卒,贼人竟因此逃脱性命。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亟送狱鞫勘,乃略不承服,且无赃物可证,未能竟此狱。
(2)几误断此狱,宜乎其不承认也。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 能 诵 习 其 词 问 先 生 以 所 颂 十 一 人 者 何 人 也 先生 曰 童 子 何 用 知 之 轼 曰 此 天 人 也 耶 则 不 敢 知 若 亦 人 耳 何 为 其 不 可 先 生 奇 轼 言 尽 以 告 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取材于《范文正公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①。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
颜渊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②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③,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注释:①聝(ɡuó):古代战争中割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②熏:香草。莸:臭草。③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当一队而敌之当:率领 |
B.必也攘地千里攘:夺取 |
C.挺刃交兵 兵:士兵 |
D.导之以礼乐导:教导 |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喟然而叹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B.以其类异也作《师说》以贻之 |
C.则由无所施其勇其皆出于此乎 |
D.夫子何选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只有我能做这件事,让他们两个人跟随我吧。 |
B.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居中调停,分析论说利害关系,消除两国的灾难。 |
C.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文武两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贡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 |
D.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 |
让百姓修不了城墙,越不过护城河。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表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
B.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 |
C.孔子赞赏子路之“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 |
D.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 |
上文中,子路、子贡和颜渊在农山之上各言其志。请从中选择一人之志,作出简要评价。(80字左右)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悔之。若季子不礼其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年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注]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 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荣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大丞相魏国公:韩琦,北宋政治家、词人。②大纛:古代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③桓圭:古代公爵所拿的礼器,用于朝聘、祭祀、丧葬等场合。衮裳:古代皇上和三公所穿的礼服。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易:容易 |
B.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遗:留给 |
C.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矜:夸耀 |
D.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措:处置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魏国公韩琦有美德和治国之才的一组是
①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②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
③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④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
⑤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⑥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
A.①④⑥ | B.②④⑤ | C.①③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赞颂当时大丞相魏国公韩琦的文章,作者对韩琦推崇备至,文中充满了溢美之辞。 |
B.作者先说衣锦还乡是今昔相同的“人情之所荣”,接着用“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一句话将上文撇开,着力歌颂韩琦的“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的“丰功盛烈”。 |
C.韩琦年轻时就登上相位,在读书人中有声望,虽然升居高位却不以此自找夸耀。 |
D.文章最后赞美韩琦“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指出他的荣耀“乃邦家之光”。 |
把题中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②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