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原 毁
韩愈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责己也重以周责:责备
B.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病:弱点
C.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闻:声望
D.是故事修而谤兴修:治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早夜以思其责己也重以周
B.吾未见其尊己也去其不如舜者
C.而我乃不能是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必其人之与也不与同其利者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以儒家的道德观念为依据,从待己和待人两方面立论,以古今作比较,分析揭示了毁谤产生的根源在于懒惰和嫉妒。
B.文章高度赞扬了“古之君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抨击了惯于“怠”与“忌”、好说别人坏话的“今之君子”,呼吁社会改变“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嫉贤妒能的坏风气。
C.作者认为,君子要求自己应严格而全面,要求别人应宽容而简约。国家当中居于上位想要有所作为的人,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他的国家就一定会治理得好了。
D.文章采用比较对照的论述方法和并列双行的结构方式,排比成篇,层层紧逼,处处呼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君子战虽有,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名不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选自《墨子·修身第二》)
[注]①谮慝:恶意的诽谤。②隳颠:秃顶。这里指年纪大。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战虽有陈:同“阵”,阵法。
B.必察迩远来:招致
C.名不生徒:白白地
D.唯圣人乎其:难道

下面各项中,全部属于墨子“修身”观点的是
①勇为本焉②君子察迩③贫则见廉,富则见义
④多力而伐功⑤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⑥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墨子从行军打仗、丧葬和求学三个方面说起,并以根基不牢就不要期望枝繁叶茂为喻,意在告诫我们做事要从基础做起。
B.作者认为一个人品德好不好,从与他关系亲近的朋友亲戚的德行就能看出。所以贤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必定会选拔贤士辅佐自己。
C.二、三两段中,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句,讲明了君子应有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准则。条理清晰,同时极具气势,发人深省。
D.第四段中,正反对比鲜明,告诉我们君子的言行是一致的;嘴上说得好听,却只是想着牟利,甚至不顾名誉,这样是不能成为天下贤士的。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3分)
②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4分)
用分隔号(/)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与 善 人 居 如 入 芝 兰 之 室 久 而 不 闻 其 香 与 不 善 人 居 如 入 鲍 鱼 之 肆 久 而 不 闻 其 臭 即 与 之 化 矣(选自《孔子家语·六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敏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调洺州司法参军,司户以贪闻,转运使吴守礼将之,问于安世,安世云:“无之。”守礼为止。然安世心常不自安,曰:“司户实贪吾不以诚对,吾其违司马公教乎!”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光薨,擢右正言。
章惇以强市昆山民田罚金,安世言:“惇与蔡确、黄履、邢恕素相交结,自谓社稷之臣,贪天之功,侥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凶’。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会吴处厚解释确《安州诗》以进,安世谓其指斥乘舆,犯大不敬,与梁焘等极论之,窜之新州。
进左谏议大夫,有旨暂罢讲筵。民间欢传宫中求乳婢,安世上疏谏曰:“陛下富于春秋,未纳后而亲女色。愿太皇太后保佑圣躬,为宗庙社稷大计,清闲之燕,频御经帷,仍引近臣与论前古治乱之要,以益圣学,无溺于所爱而忘其可戒。” 哲宗俯首不语。
章惇用事,尤忌之。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安置英州。宣和六年,复待制,中书舍人沈思封还之。明年卒,年七十八。
安世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于是受命。年既老,群贤凋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梁师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即大用,默因劝子孙计,安世笑谢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吾欲为元佑全人,见司马光于地下。”还其书不答。死葬祥符县。后二年,金人其冢,貌如生,相惊语曰:“异人也!”为之盖棺乃去。(节选自《宋史·刘安世》,有改动)
注:①元佑,宋哲宗赵煦的年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运使吴守礼将之查办
B.陛下富于春秋年岁
C.章惇用事,尤忌之憎恨
D.金人其冢发现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司户实贪吾不以诚对山东豪杰遂并起亡秦族矣
B.吾当从汝之纵一苇之
C.啖即大用私见张良,具告
D.默因劝子孙计吾今之虏矣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

(2)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

文末说“吾欲为元佑全人”,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刘安世身上所体现的“全人”特点。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划6处,3分)。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 非 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 先 黄 老 而 后 六 经 序 游 侠 则 退 处 士 而 进 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 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 也 予 按 此 正 是 迁 之 微 意。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
少仕蜀,为郎。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用竖刁而虫流③。安乐公④得诸葛亮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醮:改嫁。醮,结婚时以酒祭神的仪式。
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
③虫流:春秋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任用竖刁,专权乱政。桓公死,诸子争立,陈尸三月不收,尸虫流出户外。后因以“蟲流”为死不得葬的典实。
④安乐公:指蜀汉后主刘禅。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躬自抚养躬自:亲自
B.齐桓得管仲而霸:霸主
C.使吴数:多次
D.密奉事以孝谨闻:闻名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有暇讲学忘疲刘病日笃
B.士有名久,能以足音辨人
C.安乐公得诸葛亮抗魏母立于兹
D.上疏《陈情表》使人复葺南阁子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侍奉祖母时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B.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学习,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认为他很有才华,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
C.晋武帝阅读《陈情表》后被他打动了,打消了征召李密的念头。刘氏过世以后,皇帝也一直没有征召李密做官。
D.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久不见影 若:好像 B.大女郎也类:一类
C.以手门阖:打开 D.诸父异爨迨:等到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呱呱泣余扃牖
B.儿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
C.能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
D.鸡栖厅室西连中闺

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刘夙婴疾病

A.急于星火 B.得不焚
C.客逾庖而宴 D.且臣少仕伪朝

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由“篱”到“墙”,变厚的不仅仅是隔离的材料,而且还是一个大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
B.选文中作者自己直接回忆与母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引发对亡母的怀念,这自然也增重了作者感情上的负担,“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C.选文中大母以手阖门、喃喃自语又持象笏至的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展现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与期待之情。
D.选文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三种伤痛:家道中落的沉痛、幼年丧母的哀伤、科举之途的忧虑,且哀痛之情逐渐加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