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六国论》节选文字,完成小题(12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下列句子中划线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 | D.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可谓智力孤危 |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 D.暴霜露,斩荆棘 |
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围绕着不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赂秦”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 |
B.第二段用比喻论证的手法,用“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形象地写了假如六国能并力抗秦的结果,总结了历史教训,为后文评论现实做了铺垫。 |
C.第三段点明题旨,将六国的形势和北宋的形势做比较,借古讽今,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
D.文中“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词的运用,让文章在具有雄辩力量的同时也富有充沛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对北宋王朝的深深忧虑。 |
翻译下列句子。
(1)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陆游字务观,名游,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①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绍兴末始赐第。学诗于茶山曾文清公。尝从紫岩张公游,具知西北事。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自商贾、仙释、诗人、剑客,无不徧交游。宦剑南,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书肆流传,或得之以御孝宗。上乙②其处而韪之,旋除删定官。或疑其交游非类,为论者所斥。上怜其才,旋即复用。上手批以出,陆游除礼部郎。上之除目,自公而止,其得上眷如此。公早求退,往来若耶、云门,留宾款洽,以觞咏自娱。官已阶中大夫,遂致其仕,誓不复出。韩侂胄固欲其出,公勉为之出。韩喜陆附己,至出所爱四夫人擘阮琴起舞,索公为词,有“飞上锦裀红绉”之语。又命公勺青衣泉,旁有唐开成道士题名,韩求陆记,记极精古,且以坐客皆不能尽一瓢,惟游尽勺,且谓挂冠复出,不惟有愧于斯泉,且有愧于开成道士云。先是,慈福赐韩以南园,韩求记于公。公记云:“天下知公之功而不知公之志,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处。公之自处与上之倚公,本自不侔③。”盖寓微词也。又云:“游老,谢事山阴泽中。公以手书来,曰:‘子为我作《南园记》。’岂取其无谀言,无侈辞,足以导公之志欤!”公已赐丙第,人谓公探孝宗恢复之志,故作为歌诗,以恢复自期。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王师克复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则公之心,方暴白于易箦④之时矣。
(选自叶绍翁《四朝闻见录·陆放翁》,有删节)
【注】①秦少游:宋代词人,名观,字少游。②乙:画“乙”字形状的记号,从前读书时常用到,主要用来表示停顿或修改。③侔:音móu,相等。④易箦:指弥留之际。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旋除删定官解除 |
B.其得上眷如此亲属 |
C.盖寓微词也细微 |
D.方暴白于易箦之时矣显露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犹留诗以示其家云 |
B.为论者所斥公勉为之出 |
C.上之除目,自公而止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处 |
D.其得上眷如此韩侂胄固欲其出 |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陆放翁以“克复中原”为己任的一组是
①尝从紫岩张公游,具知西北事
②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
③上手批以出,陆游除礼部郎
④留宾款洽,以觞咏自娱
⑤慈福赐韩以南园,韩求记于公
⑥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
A.①②⑥ | B.②④⑤ | C.①③④ | D.③⑤⑥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
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说,陆游的母亲在生他前梦见了秦少游,所以就用秦少游的名和字分别作为陆游的字和名。 |
B.孝宗皇帝喜欢陆游的诗作,爱惜他的才华,不顾朝廷中一些官员的反对,仍然任用陆游为官。 |
C.陆游官至中大夫之后,为了进一步实现自己抗金的愿望,他与韩侂胄联合起来,共同商讨计策。 |
D.韩侂胄亲自写信请求陆游为南园撰写题记,陆游写下了《南园记》,当中隐含了对韩侂胄的不满。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
(2)官已阶中大夫,遂致其仕,誓不复出。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刘备之奔公孙瓚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公孙瓚使豫守东州令,瓚将王门叛瓚,为袁绍将万余人来攻。众惧欲降。豫登城谓门曰:“卿为公孙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还作贼,乃知卿乱人耳。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门惭而退。瓚虽知豫有权谋而不能任也。瓚败而鲜于辅为国人所推,行太守事,素善豫,以为长史。时雄杰并起,辅莫知所从。豫谓辅曰:“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宜速归命,无后祸期。”辅从其计,用受封宠。太祖召豫为丞相军谋掾,除颍阴、朗陵令,迁弋阳太守,所在有治。
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为相。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阵,弓弩持满于内。胡不能进,散去。追击,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迁南阳太守。先是,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前太守收其党羽五百余人,表奏皆当死。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具以状上,太祖善之。
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魏明帝)欲征之而难其人,中领军杨暨举豫应选。乃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之。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豫度贼船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随无岸,当赴成山。成山无藏船之处,辄便循海,案行地势,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沉没,波荡着岸,无所逃窜,尽虏其众。初,诸将皆笑于空地待贼,及贼破,竞欲与谋,求入海钩取浪船。
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为豫克壮,书喻未听。拜太中大夫,食卿禄。年八十二薨。下面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恨不与君共成大事恨:悔恨
B除颖阴、朗陵令除:解除
C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次:驻扎
D一时破械遣之遣:派遣 下列句子,能表现田豫军事才能的一项是()
1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2辄便循海,案行地势,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3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阵,弓弩持满于内4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5诸将皆笑于空地待贼,及贼破,竞欲与谋,求入海钩取浪船6瓚败而鲜于辅为国人所推,行太守事,素善豫,以为长史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②⑤⑥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豫最初曾跟从过刘备,刘备非常看重他,在他以母亲年老为由向刘备辞行时,刘备表现得非常惋惜。
B当叛将王门来攻打东州时,众人看到敌军势大,非常害怕,想要投降,但田豫一番说辞,说之以大义,令王门非常惭愧,不战而退。
C公孙瓒败亡之后,鲜于辅执掌了太守之位,后来听从了田豫的话,归附了曹操,田豫也因此而得到曹操的重用与封官。
D田豫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人物之一,不仅有杰出的军事才华,在治理社会方面也非常有才能,颇受器重。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为公孙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还作贼,乃知卿乱人耳。
(2)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
论语阅读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1.17)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7.21)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期可已矣食旨不甘
(2)孔子的“恕道”指的是什么?
(3)孔子的“恕道”与他对冉求、宰我的评价是否矛盾?为什么?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13.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由也兼人
(2)从以上三章子路与孔子的对话和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的一个人?
(3)在第二、三章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一种原则,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答司马谏议书①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②,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
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①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推行新法。熙宁三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求王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则写了本文应答。
②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亳,改国号为殷。见《尚书·盘庚》。下列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虽欲强聒聒:语声吵扰 |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 |
C.举先王之政举:实行、推行 |
D.辟邪说,难壬人![]() |
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天下理财削木为吏 |
B.至于怨诽之多不知老之将至 |
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
D.上乃欲变此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提到作者与司马光讨论政事时意见常常不一致,并非因为有个人恩怨,而是因为彼此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有分歧。 |
B.![]() ![]() |
C.作者在语言使用上既有采用排比、气势磅礴之句,也有语气委婉、柔中带刚之句。例如第三段的最后一句就寓刚于柔,既照顾了多年交往的友谊,又坚持原则,全力维护变法的立场。 |
D.作为书信体的议论文,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接着紧扣保守派的几个论点进行立论,最后表明态度,又不失基本礼仪客套。 |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如 君 实 责 我 以 在 位 久 未 能 助 上 大 有 为 以 膏 泽 斯 民 则 某 知 罪 矣 如 曰 今 日 当 一 切 不 事 事 守 前 所 为 而 已 则 非 某 之 所 敢 知。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项脊轩志》)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母立于兹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
③一日,大母过余曰 ④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A.①②意思相同,③④意思不同 | B.①②意思不同,③④意思相同 |
C.①②意思不同,③④意思不同 | D.①②意思相同,③④意思相同 |
选出与例句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B.臣具以表闻 |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
下列各句中全都能够表现祖母关爱孙子的一组是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儿寒乎?欲食乎? ③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④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②④⑤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