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年知乡愁
像一缕风跟随一片云,像一脉溪流怀抱一座山川,像一把稻谷眷恋腥香的泥土,像一杯烈酒缠绵一副心肠,像一挂鞭炮喜庆一个节日,年被一副副吉祥的春联拉出来,在时间醇厚的地窖中发酵成一坛坛芬芳的美酒。
在游子缺席的盛宴上,每一抹清瘦的云都是忧郁的,每一双筷子都是木讷的,每一缕炊烟都是惆怅的,每一个酒杯都是失重的。
高高挂在屋顶上空的大红灯笼是一双深情的双眸,在时空高处守望远走他乡的游子,清点他们挂在脸上的清澈泪水。一副副对联红光满面,幸福地偎依在门框上,那些浓缩希望和祝福的汉字,浑身散发着年意味深长的光芒。母亲斜靠在黄昏巷口的一棵老树上,望断天涯……
年关将近,口袋里的车票像一面风帆,汹涌在胸口的思念载着乡愁这沉沉的航船,在夜幕下披着月色划呀划,驶向梦境深处。
分别只是割断空间距离的河,决不是割断心灵相约的刀。思乡的泪水被风干成一粒闪着银花的盐,挥手之间的深情一瞥在心灵与故乡遥时空间划下一道厚实的孤线,像一座桥,一头连着家园,一头接通乡愁。飘过故乡上空的每一朵云,落在原野上的每一片雪花,覆盖回家之路的每层厚霜,都蓄着有股乡愁。
覆盖家园的大雪迟早会化去,给游子腾出归心似箭的路径;封锁河流的冰凌也必将散开,为乡愁让出足够通畅的河道;每一个白天,每一个黑夜,高高在上的灯笼不肯合眼,就连在家门口奔跑的牲畜也期待着久别重逢的欣喜。
节日只是披在故乡身上的一件朴素古典外衣,而情感的所在和连通才是我们行走人生的全部魂魄所在。一个人出生在一个地方是一种命运,而一个人给自己的故乡带来荣耀是一种幸福。你可以忘掉自己在尘世中博得的风光,但不可以忘记故乡的水土赐予你的思想。
年,不仅仅是一种时间图腾,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象征,它是时间让我们伸向故乡的一双蕴含巨大力量的温暖手掌,拉近了我们与故乡的心灵距离,这手掌就像母亲推进土炕里的一堆炭火,驱散我们漂泊的疲惫,温暖我们一生。
年,像一根时间发出的射线,以故乡为圆点,拉长我们的思念,年知乡愁,就让这一串串激情的鞭炮引燃我们积蓄很久的眷恋,就让这一朵朵忧伤的白云,以雾的形式,雪的形式,大气的形式降落在故乡的脊梁上,深入故乡的腹内,把乡愁的种子扎在她宽广、仁慈、博大的胸怀,长成一株大树,生生息息,无论外界的风云有多繁华耀眼,因为年的熏陶,脚趾如根,今生今世,再也不肯分开。
一天天一年年都会过去,旧的去新的来,意义却不同。或许,年就是乡愁的壳啊,乡愁就是年的魂。
有了年,游子就有了一种对岁月的浣洗,就有了一种从容而又绵长的呼吸,就有了从容而又幸福的欢笑。
(选自《思维与智慧》2007年第8期)
11.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文章中的画线句。
12.如何理解“年就是乡愁的壳啊,乡愁就是年的魂”?
13.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4.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
萧放
中国的人文节日大多依托着一定的自然时序,在岁时节俗中,人们融入了较多的时季意识,因自然物候的变化,而兴起对社会人生的感怀。九月节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座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日,宜晴。人家用赤豆饭祀灶。”(民国《乌青镇志》)灶神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重阳正值暮秋时节,处在寒露与霜降之间,此时在蒙古形成的冬季风开始自北南侵,气候明显转凉,寒风乍起,草木黄落,人们明显感受到了九月的秋寒,江苏常熟白茆等地农民将重阳视作寒气新到的节点,名为“重阳信”,即立秋后的第一个寒信;南京人有这样的俗谚:“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入室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登高野宴,是重阳节俗的中心内容。登高的原始意义在于逃避灾祸,重阳为何登高,登高何以能避祸,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重阳时节,天气初寒,人们不仅在肃杀秋风中感受到季节的冷暖变化,而且在夏冬时气的升降中,难于适应,人们容易感染时疾。这样,重阳时节在古代被视为危险的季节。在神秘的阴阳观念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九九重阳意味着阳数的极盛,凡事盛极必衰(在古人心目中,“大火”的隐没可能作如是想)。因此,九九重阳之日,有如五月五日是令人生畏的灾日。人们为了避开这一不吉之日,就采用了一种超乎寻常的行为,以出外登高野游的方式,脱离有可能发生灾祸的日常时空。在具有原始信仰的古人那里,由室内到室外的空间移动,即能禳解生存的危机,这种登高避祸的方式在古代节俗中常常出现,有人日登高、正月十五日登高等。登高习俗可能最初起源于平地居民,异于平川的高山,在原始居民观念中属于神奇之地,登临高处,意味着接近了天神,因此也就易于获得福佑;这种登高习俗后来随着文化的移动,播布全国。
重阳登高大概萌芽于汉代,杜公瞻在《荆楚岁时记》注文中说:九月九日宴会,不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引证了一则传说,解释重阳登高习俗的起源。吴均接着这个故事说,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下列对“重阳节”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千百年来,我国各地重阳节的节俗是完全一致的,人们都要登高避祸,饮菊花酒,佩戴茱萸,吃重阳糕,祭礼灶神。 |
B.重阳节的习俗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赋予它不同的内涵。 |
C.重阳节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它寄托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期盼,为眷恋生活的人们开辟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
D.重阳节起源于古人祭祀大火的仪式,人们祭祀大火星,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避免在季节更替的时节感染时疾。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汉代到梁代,每适九月九日重阳时节,男女老幼都要外出登高、饮酒、佩戴茱萸囊。 |
B.古人在大火星出现时节要举行迎火仪式,在大火星退隐时节要举行送行仪式,这体现了早期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 |
C.长江流域的人们把重阳节看成了寒气新到的节点,是暑寒交接的时间界标。 |
D.在古人的观念中,登高意味着接近天神,易于获得神的福佑,因此登高的习俗逐渐播布全国。 |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这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
B.在农历即太阴历通行之前,曾流行过以大火星即心宿二的运行为依据的“火历”。 |
C.登高避忌的习俗在九月祭祀大火的仪式盛行的时候就已经在民间流行。 |
D.根据民国年间的《乌青镇志》重阳祭灶习俗的记载可以推断,古代九月有用赤豆饭祭祀“大火”的习俗了。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摇曳在血中的红叶
蒋新
①我知道在我的躯体里,流动着苦菜、荠菜、青菜的营养流,这些大自然中最柔弱的自由绿色,用它们的生命满足着不堪回首年代中一群不得不贪婪的眼睛和狼吞虎咽的胃口,我曾为这些野生界的植物而感动,谁想的到,那些充满诗情画意流淌在文人笔下的红叶的汁浆也流动在我的躯体里!
②十余年前,老家的房子要拆迁,父亲嘱我去拾掇拾掇。那房子也有二十多年不住了,平时除了在老家的堂兄存放一些杂物外,也就闲置着。因无让人眼睛发亮的东西,拾掇自然也就漫不经心,然而在尘封的厨房里竟发现了满满的一缸红叶,我先是惊讶父母的雅藏,即而又迅速的否定,这原始的"收藏"方式,完全破坏了红叶的形美和色美,诗情与画意早已随着时间流走了,红色的叶子没有了灵气,只有那干脆、幼小和残缺的躯体像一枚枚干贝壳安静地躺在不大的空间里。当我小心的捧出几枚走到太阳下的时候,那几枚“木乃伊”似的红叶像是得到了大自然的召唤,借着深春的风悠悠的飘走了。
③我询问父母这一收藏的秘密。
④“什么收藏,那是粮食。”
⑤我真的吃惊了。
⑥“把叶子煮烂,揉碎,淘净,和在地瓜干面里或者棒子面里蒸窝头。你还吃过呢,涩口,不好咽。”
⑦“年迈的父母一言一语地回忆着,比划着,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灿烂的红叶被我吃下的情景,然而,这毕竟是真的。从那以后,红叶在我的视野里,已不完全是赏心悦目的红叶,又增加了一层别人无法理解和品味到的内涵。
⑧于是,在每年“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时候,都去静观红叶的大写意。
⑨家乡的红叶以黄栌为主,黄栌属灌木,其枝为黑色,脆而不韧,树蕊为黄色,含油性,叶圆而厚如娃娃的腮。这叶不似三笔宕开的枫树的红叶,给人留下一些空间和想象,而是完整的一枚,圆圆的流着喜人的稚气,结实得透着北方的厚实。叶上的经络分明,如小学生做的画,一笔一划清清楚楚,让人想起劳作者手上鼓起的青筋。我曾不止一次的端详它,询问它,把自己染红是生命的最后还是生命的开始?是炫耀还是辉煌?是按捺不住寂寞的浮躁还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壮举?它都静而不答,任我去想去问。它也有翠绿的时候,翠绿掩映在一切绿的中间,不显山露水,静静的无人注意,只为增添和浓厚着山间的绿,悄悄地挥洒着自己的生命。然而,大自然在从人们的视野里卷走绿色帷幔的时候,人们在萧瑟秋风中感到凄凉的时候,它则涂出了令人欢娱和山间妩媚的浓彩之笔,恰如静静的钱塘江,平静中突然涌出昂奋的奇观。无论是一株,一叶,还是漫山遍野,晚秋中的摇曳风姿都成为凝重的辉煌,四季丰收的绝唱。
⑩红叶的身骨平凡极了,既无杨树的伟岸挺拔,也无柳树的绰约多姿,它却有敢断而不弯的骨气和勇气。我曾经几次想将繁叶茂密的树枝弯成一个愉快的形状,然而每次它都以它的折断宣告我的失败,失败的我对胜利的它生出不可言状的无边敬意,我似乎明白它的叶为什么会红,红红的圆圆的叶子也许是大自然的一种巧合,但红红的圆圆的叶子不能不让人想到那是一颗颗在阐释风骨的心。
⑾我感激父母在我成长的时候让我吃下了不可思议的红叶,或许知道了吃下红叶的历史,才让我仔细地去品位和咀嚼与秋菊竟放的红叶。红叶是山间的隐士,绿色流动的时候,你看不到它的身影,即使看到了,谁为它谦虚的身材所注目?正如千年前的人们见到陶渊明或嵇康,谁知道种菊南山下的老农和破衣烂衫裹着的躯体竟是些令世人仰慕的奇人!红叶又是山间我行我素的壮士。不流俗本身就是一种勇敢,当许许多多知名的和不知名的树纷纷落叶的时候,它却将自己点燃,与不急不躁竟开怒放的秋菊装点绿色后的世界。
(选自南方出版社《时文选粹》 )文中划线句,“我”向红叶提出连续问,红叶“静而不答”,结合全文,请你代红叶写出一个恰当的回答。(不少于40 字)( 4 分)
“红红的圆圆的叶子不能不让人想到那是一颗在阐释风骨的心。” 红叶具有怎样的“风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作者以“摇曳在血中的红叶”为题,饱含了作者对红叶的深情,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红叶”怀有哪些感情?( 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在中国美术史上,这是特殊的一页。
在近十余年里,从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作品开始,到西方当下的艺术形态,一百余年来,西方世界流行的所有艺术形式以及引发它们或它们引发的艺术思潮,几乎都在中国艺术舞台上粉墨登场——印象派、野兽派、抽象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行为艺术、拼合艺术、光效应绘画……它们或先或后,或以原作展,或以印刷品,蜂拥而至。而在这一进程中,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平行关系或对立关系被有意无意地隐盖了,消弥了,甚至颠倒了;它们的虚实、优劣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抹煞了,甚至调和了。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曾经盛行一时的审美观和它从属于的价值观、历史观被毅然决然地否定、扬弃后,中国人的审美空间与艺术家的思想空间亟待填补,从数千年历史所积淀的文明形态中还一时难以提取与刚刚被否定、扬弃的一切都绝然不同的东西,推倒重来还需要一个过程,最实用、最快捷的手段是拿来主义,而这又和对外开放的大气候相一致。一扇陡然敞开的大门,不可能保证陡然进入的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一条饥肠辘辘的汉子面对一大堆食物,是不可能细嚼慢咽的。然而中国人的精神空间既不是一个狭小局促的盒子,也不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它既需要充实,也需要秩序,需要艺术精神空间的建构。我们不否定十余年来,艺术家、理论家在艺术精神空间建构上的努力,但这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到如今,除了画册越来越精美外,我们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的研究可以说进展缓慢,对于西方现代艺术及其思想背景,还缺乏足够的理论清理与分析。中国人、中国艺术家既应该撰写自己的美术史与美术批评史,也应该对世界美术及其批评的生存状态与发展方向加以评说、检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艺术创作总是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在艺术内涵上,强调浪漫主义;在艺术语言上,强调写实主义。这样既导致了艺术精神的贫乏,也导致了艺术语言的单调。西方现代艺术的引进,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艺术语言,也开拓了中国艺术家的思路。但是,中国人有自己民族的审美习惯,中国人对自己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有自己的独特要求,或者说中国的艺术家应该有对于世界美术史的独特贡献。然而,对于艺术语言的相对贫乏单调,我们在国内常常看到的,是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拙劣或巧妙的模仿,是对西方艺术思潮的明确或模糊的响应。
国门甫启,西风正劲,中国艺术陡然发现,世界竟如此斑斓,我们离世界竟如此遥远。新鲜感不久即兑换成了失落感。失落而思奋起,或走向沉思,或走向烦躁。遗憾的是,沉思者难得一见,烦躁者比比皆是。烦躁的艺术家、批评家一同扑向门外刚刚展露的那个世界,你摘一捧,我拾一堆,东南西北,满载而归,刚刚放下,又扑回去。观念众多,主义众多,流派众多,摘拾时还有些清醒,摘拾完便有些眼花缭乱,心绪不宁,手足无措了。个中有少数明智者,蓦然回首,顿时醒悟,开始拾掇,但又觉得头绪繁杂,理不胜理了。中国艺术要发展,中国艺术要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必须抓紧对“进关”的西方现代艺术及其思想基础的清理、检讨。否则中国美术史上的这一特殊之页将是没有句读的一页。第二段最后一句中的“这种状况”指的是什么?请选出概括最全面的一项()
A.有意无意地隐盖、消弥、甚至颠倒西方艺术流派之间的继承关系、平行关系或对立关系。 |
B.对西方艺术流派间的关系及西方艺术的特点的错误行为或错误认识。 |
C.有意无意地忽略、抹煞、甚至调和西方艺术流派的虚实和优劣。 |
D.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拙劣或巧妙的模仿,导致了艺术精神的贫乏,也导致了艺术语言的单调。 |
对文中画线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条饥肠辘辘的汉子”比喻否定了过去的审美观后,亟待填补审美空间与思想空间的中国人。 |
B.“西风正劲”指的是西方流行的所有艺术形式及艺术思潮蜂拥而至。 |
C.“眼花缭乱” 指的是摘拾回来的西方艺术观念众多、主义众多、流派众多。 |
D.“没有句读的一页”比喻国内美术事业发展中的这个阶段的杂乱无章。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中国艺术要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必须有自己民族的审美习惯。 |
B.作者认为中国艺术要发展,必须抓紧对“进关”的西方现代艺术及其思想基础进行清理、检讨。 |
C.作者认为西方现代艺术的引进既丰富了中国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开拓了中国艺术家的思路,同时也导致了中国艺术家艺术理念的混乱、艺术精神的贫乏。 |
D.作者批判了当前对西方艺术思潮囫囵吞枣的做法,强调艺术的借鉴要去粗取精、洋为中用。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四君子”与“四小人”
①战国时期的风诡云谲之中,士争雄、国争霸的社会场景在历史上留下的画卷之繁复、之错综、之精彩、之生动,的确是罕见的。而提及战国,自然要提及名噪一时的乱世枭雄——“四君子”:齐之孟尝、赵之平原、魏之信陵、楚之春申。他们广养门客,苦心经营,倡合纵,拒强秦,确是做了不少事情,或亦不愧“君子”之称。但是,较之隐没在这“四君子”之后的“四小人”——冯谖、毛遂、侯生、朱英,则“四君子”的名望与声威就过于显赫了些。
②据《战国策》等典籍载,冯谖初投田文时并未受到重视,被冷落在“传舍”,他之所以未被赶走,恐怕只是因为孟尝君不愿损害自己那“好客”之英名。之后,冯每提一点改善生活待遇的要求,便会引来田文的不快;而当冯在薛地烧券书“市义”,使田文小小地受了点暂时的损失时,后者更是勃然大怒,连忙派人将冯找回来:由此可见,孟尝君既乏见识,更少涵养,他之所以失位后能复位,祸乱中能全身,在一定程度上说,正是靠了冯的相助。
③再像平原君的杰作——与楚合纵而解邯郸之围,借重的也是自荐的毛遂。临行前,赵胜不仅对处其门下三年之久的毛遂一无所知,还臆断毛“无所用”;殊不料,毛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促成了楚赵的结盟,歃血堂下。没有毛,此行或难有此功,至于窃符救赵的信陵君无忌,尽管为后世传为美谈,但他的窃符之计,夺兵之招却均出自大梁夷门的监者侯嬴。若仅就窃符救赵一节而言,无忌不过是个无所顾忌的村夫莽汉而已。要不是得到过他的一点“感情投资”的侯生全身心报恩。那么“君子”之名是断然落不到信陵君头上去的。
④同样的。春申君黄歇的门下观津人朱英,也为这位楚相出过不少颇有远见的主意。比如,在“魏旦暮亡”的形势下,他建议黄歇重新部署国家的防卫系统,“去陈徙寿春”就是一着高棋。还值得一提的是,当春申君以“已有身(孕)”之妻进于楚王(考烈王)而该妾被立为王后之日,朱英便敏锐地预见了春申君的“毋望之祸”,多次提醒黄歇提防“毋望之人”李团(该妾之兄),但黄歇不以为意,以致受挫。
⑤由此看来,舍“四小人”则无“四君子”,这应当不是牵强之说。事实上“四君子”之成为“君子”,主要是靠了天生的门第、财富和权势,以及一点点“投资意识”;而“四小人”得以名垂青史,则完全是靠其自身的胼手胝足,殚精竭虑,历死地,处险境。每每把命攥在手心,把“运”系于口舌,靠大智、大勇的拼搏,
⑥所以,在看了“四君子”们的脸面之后,还要再看一看他们的身边、身后的。以下不是作者认为战国“四君子”能成为乱世枭雄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四君子”倡导合纵,共拒强秦。 |
B.“四君子”广揽人才,为这些“士”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环境。 |
C.“四君子”确实做了许多“益国利君”之事。 |
D.“四君子”仗恃先天的权财和众多的门客,成就了美名。 |
“四小人”青史留名,靠的是什么? 下列分析正确的项是( )
A.靠的是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 |
B.靠的是他们“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念。 |
C.靠的是自身的努力和大智大勇的拼搏。 |
D.靠的是他们不甘埋没于众生的自信。 |
作者在该文中指山:“舍‘四小人’则无‘四君子”’。下列不是该结论的根据的一项是( )
A.靠冯谖的帮助使孟尝君得以复位,在祸乱中全身。 |
B.靠毛遂帮助,促成楚赵结盟,解邯郸之围。 |
C.靠侯嬴的帮助,信陵君得以窃符救赵。 |
D.靠朱英的帮助,春申君得以避免“毋望之祸”。 |
下列对作者观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君子”虽然“倡合纵,拒强秦,做了不少事情”,但都有见识浅薄的缺陷。 |
B.作者认为,没有“四小人”就没有“四君子”,“四小人”当与“四君子”齐名。 |
C.“四小人”大智大勇,他们留下的精彩、生动的故事,是历史罕见的。 |
D.在看到“四君子”声名显赫的同时,还应看到比他们声名更显赫的“四小人”。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尽管人类活动对于气温的全面上升确实起了作用,但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要归咎于自然原因。他们对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温度变化所作的研究的结果表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近来在一些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解释是靠不住的。
报告的主要作用,担任华盛顿大学的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大气和海洋联合所所长的约翰•华莱士说:“我们所作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怎样引起气候的短期变动的。反过来,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大部分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他告诫道,不能因为这个结果而放松对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注意。
这些气象学家说,从1975年到1990年间,北半球冬季气温(特别是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俄罗斯等地)上升了0.3摄氏度。他们还认为,这一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他们还认为,北半球地区从1900年至1990年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月温差约有一半也是由这种变动引起的。
华莱士说:“尽管人类活动与气温的全面上升可能也有关系,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应归因于自然,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由于地表吸收热量的能力(热容量)比海洋低得多,地表冬季与夏季的温差非常大。因此,当大气环流带动暖气团过北半球各大陆以及冷气团吹过海洋上空时,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往往比较暖和。”他说,尽管科学家们尚不完全了解引起大气环流形式变化的真正原因,但他确信这与自然变化有关。第二段中华莱士说的“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所指的是()
A.全球气温自1975年以来全面上升。 |
B.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月温差的变化。 |
C.自然界的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 |
D.北半球地区1975年到1990年间冬季气温上升变化和1900年至1990年月温差变化。 |
下列对“反过来,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这一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气环流带动暖气团、冷气团分别吹过北半球各大陆和海洋所造成的气温变动,反过来可以表明“温室效应”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
B.对全球气候之所以变暖的认识上的变化,反过来,可以证明“温室效应”对气候变暖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
C.温室效应引起的相当程度上的气温变化,反过来可以说明人类行为对环境的消极影响有多么严重。 |
D.近几十年来气温上升变动和月温差的变化,反过来表明以往对全球变暖原因的解释是靠不住的。 |
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
A.近一个世纪,特别是1975年以来的气温的变化与自然变化有关。 |
B.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
C.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破坏的行为与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不无关系。 |
D.“温室效应”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半球冬季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还有2/3是由“温室效应”造成的。 |
B.如果气温全面上升“归因于自然”的说法被证实,那么,以往的“温室效应”归因说将被基本否定。 |
C.华莱士认为“气温的全面上升”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忽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
D.南半球陆地少,海洋多,冬季与夏季的温差应该比北半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