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站在无轨电车里,身旁有个老大娘,两只手扶着椅背,也是站着。旁边座位上却大模大样地坐着一个麻木不仁十五岁上下的小伙子。他使劲盯着窗外,仿佛生平头一回见到这辆无轨电车沿途经过的街道似的。
我开口对老大娘说话了,其实是说给那个麻木不仁的小伙子听的。
“唉,现在的年轻人可真是缺乏教养!”
“说的是啊,说的是啊,”老大娘点了点头( )“就是没教养嘛!”
“学校里是怎样教他们的!”我继续说。
“说的就是嘛,学校里是怎么教他们的?”老大娘同意我的说法。
“大概他们的父母也是这种没教养的人。”我瞪着那小伙子说,可他却无动于衷。
“有什么样的爸爸,就有什么样的儿子。”老大娘叹着气说。
“真不象话!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坐着,却让老太太站在那里!”我的声音已经很高了。
老大娘一会儿看着我,一会儿又看着那个小伙子。
“喂,你这小青年,”我终于忍不住碰了碰他的肩膀,“说的就是你哪,还不给老人让座!”
……
1.文中括号( )处应有的标点是( )
A。 B: C, D;
2.对划横线句子分析最恰当的是( )
A他使劲盯着窗外,因为沿途的景色很美
B他使劲盯着窗外,因为不愿给任何人让座
C他使劲盯着窗外,因为自己坐着于心不忍
D他使劲盯着窗外,怕别人批评他没教养
3.故事的结尾删去了,从下面选出一个结尾,要能符合作者的思路和作品主旨,思想意义深刻( )
A这时候,小伙子极不情愿地站了起来,向车门走去。
B“你拽这孩子干什么!”老大娘突然冲我嚷起来,“你回家去教育你自己的孩子好了,我的孙子你可别管!”
C年轻人腾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指着我的鼻子大叫:“你多管什么闲事,这是我奶奶!”
D那个小伙子憋红着脸站起身,不停叨唠“管什么闲事,讨厌!”老大娘连忙摆手说,“你坐吧,我不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门神俱乐部
殷罗毕
在距今2500年左右(也就是史称战国的时候)的一本杂书里有如下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这本著名的杂书是《山海经》。
在书里,神荼、郁垒还只是四个黑魆魆的汉字,但很快,神荼和郁垒就大变活人来到了国人们的门前。汉代,在除夕欢乐喜庆的日子,为防止鬼魅入室作祟,危害家人,人们便开始削刻桃木,削刻出两个人像,立在门的两边。这两个人形桃木像就是上门服务的神荼、郁垒,被称为桃符。为何古人单单选择了桃木为辟邪震鬼之物呢?在一本叫作《典术》的较为严肃的杂书里说:“桃乃西方之木,五木之精,仙木也,味辛、气恶,故能压伐邪气,制百鬼。”在这里我们触到了国人很实在的一面,他们的想法相当简单,人闻着难受的气味,那么鬼也一定同样难以消受而却步。为什么古人们会相信那两块桃木就能是两位远在沧海之中镇守鬼门的神人呢?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到《山海经》中神话的空间性,神灵的活动都是与我们凡人同在一个地理平台上水平展开的,神、人活动混杂在一起,这一点与西方神话不同。因此,神人尽管遥远,但和我们一个世界,如果他们愿意来,他们就肯定能来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事情发生了一些变化。可能由于以木雕人太费事,人们便用削制好的桃板一左一右钉在门上,上面分别画上神荼、郁垒的神像,或者干脆削一块桃木钉在门上,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这块桃木称作“仙木”、“桃符”。再到后来就连找块桃木的麻烦都被我们精明节俭的祖先给省略了,他们直接拿来两张大红纸片,把两位大神画将上去,然后一左一右贴在门上,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门神。当然,这是到了宋代之后的事情了。
自神荼、郁垒开门神先河,中国的门神队伍便不断发展壮大,不少历史传说中的人物也都成了门神。唐太宗李世民夜寐难安,疾病缠身,秦琼、尉迟恭两位武将便站到了太宗的寝殿门两边,太宗的病好了。为了让爱将脱身休息,唐太宗便命令画工描绘了两位武将的肖像在纸上,一左一右贴在寝殿门上。这两位杀人如麻的大英雄也成为了民间喜闻乐见、信得过、有威力的门神。后来的唐明皇也生了病,一个多月都没好。做梦见一个大鬼捉住偷窃的小鬼,大鬼说:“臣是钟馗,殿试没有被录取,誓为陛下除去天下妖孽。”皇帝从梦中醒来,病随即好了,于是召名画师吴道子,要他按梦中所见,将钟馗画出来。从此,就有了挂钟馗像的习俗。
之后,门神队伍就大肆泛滥,有赵云、马超、孙膑、庞涓、萧何、韩信、燃灯道人……这个名单可以无限制地蔓延下去。现在到周围各户人家的门上去看看,于是看到了我们当下众多门神:小燕子赵薇、老天王刘德华、小天王周杰伦、大熊猫、小熊猫、大头娃娃……事实上他们都和千百年来的神荼、郁垒具有相同的功能。中国的神灵和百姓混居,不单单是在名单上,还在门上。下列关于“门神”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门神神荼、郁垒最早在战国时开始出现,那时的人们用桃木削刻出两个人像,立在门两边,称之为桃符。 |
B.门神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山海经》中的记载,其发展演变经历了许多朝代,一直到了宋代才终于定型不变了。 |
C.在欢乐喜庆的日子,为防止鬼魅入室作祟,危害家人,门神便应运而生了,这寄予着人们消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
D.从秦琼、尉迟恭、钟馗、赵云等名单可以看出,门神是由生活中的凡人演化来的,他们都是杀人如麻的武将。 |
下列对文中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古老的《山海经》《典术》尽管较为严肃,却为我们描绘了神仙鬼怪的世界,可以称得上是亦庄亦谐。 |
B.桃木被选为辟邪震鬼之物,是因为在《典术》这本古老的杂书中记载了桃木是“五木之精,仙木也,味辛、气恶”。 |
C.“后来就连找块桃木的麻烦都被我们精明节俭的祖先给省略了”是对我们祖先的赞扬,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节俭的影子。 |
D.有皇上的御旨,再加上名画师吴道子的妙笔,秦琼、尉迟恭两位大英雄便成了民间喜闻乐见的门神。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神话中的神灵的活动与凡人同在一个地理平台上水平展开,人和神难以分清。而西方的神话,例如古希腊、罗马的神话,具有的是一个纵向垂直的等级结构,神灵们各自掌管着人间的一个部门,但又并不与人生活在一起。 |
B.尽管民间有挂钟馗像的习俗,但是钟馗到底长什么样,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原型,钟馗只是一个虚构的人。 |
C.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就属于一个地理平台上水平展开这一思路所创造的神仙世界。 |
D.从神荼、郁垒到大小熊猫、大头娃娃,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门神所具有的神秘力量并没有减少。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柴达木看山马卡丹
自小生长在山村,日夕与山厮磨,山中四时景致看得都有些麻木了,山的千姿百态也再难引起新奇感。这些年随俗从众走东岳、西岳、黄山、武夷,那些名山奇景在我眼中,也不过就是石奇一点,峰险一点,松怪一点。可再奇再险再怪,古人今人那些佳词丽句早就将其囊括无遗了,反倒是比喻和想象往往比山本身更让人着迷。
但到柴达木看山却是例外。
山终于屁颠屁颠地过来了,冷不丁瞧去,一墩一墩的,像是一群半大的孩子,像如今营养过剩胖得有些规模的独生子女,蹲着坐着,似乎再也挪不动步子,等着你去搀起来,拍拍屁股,拍拍尘土,再撒上一会娇。可仔细一瞧,不对了,胖则胖矣,却无肉,山的表皮不见草木,不见泥土,只突着嶙峋而敦实的骨骼,那是壮士!如果说泰山华山高挑秀气适宜跳高的话,那么这样的山更适宜举重。“力拔山兮气盖世”,不知道纵横秦末的楚霸王项羽,是不是也这副壮墩墩的模样?
山似乎停住步,不再向我靠拢,只是一一端立着,任我以举重运动员的挑剔眼神,从它们身边缓缓经过。说实话,对它们,开初我是没怎么放在眼中的,那么矮,似乎还有些木头木脑,它不就是东邻老李家那愣小子吗?它不就是西邻老张家那胖妞吗?不过人不可貌相,山也不可貌相,愣小子胖妞后来成了硕士、博士不是让我大吃一惊吗?平心静气想这山,矮虽矮矣,可要论海拔高度,泰山、华山、黄山、庐山,一干名山其实统统只在它屁股下。它其实高耸于群山之上,却又不给你那种高不可近的感觉,这才见胸怀呀!如果你是它,尾巴不早翘到天上了?这样想着,看那愣小子看那胖妞的眼神,不觉多了几分敬意。
怀着敬意看这山,越看越看出了名堂。一墩一墩的山,粗看寻常,可无数墩的集合,汇成一列一列,逶迤连绵直到天的尽头,这寻常可就成了不凡,成了壮观。而细看这每一列每一墩,那充满骨感的山体,尽都是那样的五彩灿然。赤、赭、黄、白、黑,这五彩尽都是从骨子里生出来的,不靠草木的披挂,不靠泥土的涂抹,本自天然。那种嶙峋,那种奇峭,它给你的那种无以言传的震撼,真是让人觉得天地有大美呀!它像什么,什么都不像,什么都不是,就是美,让你呆若木鸡的美。任何比喻其实都是蹩脚的呀,你不禁想起适才把它们比做愣小子胖妞,比做举重选手,比做……多么的浅薄啊!真正的大美是无法比喻的,是无需与任何具象相似的,独特就是美,原初的震撼就是美!
我想起我的为文来了,为什么总在前人今人的文章中讨生活呢?为什么总在那里探求为文的格式呢?为什么总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寻寻觅觅呢?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知识太多的套路遮蔽了心智,你看见的不再是山,只是文化。没有了心灵与自然的交流,怎么可能心有灵犀,又怎么可能发现独特的美呢?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醉眼看山的时候,想必早已敞开肺腑,把一颗心交给了众鸟,交给了孤云。若不是融入自然,他会厌的,山也会厌的。
其实,所有的山都是看不厌的,只要你的心不再屏蔽。
哦,相看两不厌,柴达木的山!当我篡改李白名句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忐忑:我看山可以不厌,可山看我呢?从全文看,柴达木的山有哪些特点?请分条简要概括。(6分)
文章开头写东岳、西岳、黄山、武夷有什么作用?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知识太多的套路遮蔽了心智,你看见的不再是山,只是文化。
(2)当我篡改李白名句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忐忑:我看山可以不厌,可山看我呢?本文在描写柴达木山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举例并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的棋林之中,影响最为深远者当属围棋和象棋。俗语有云:棋局小世界,世界大棋局。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相通之处在于棋盘都是阡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以颜色不同构成两方以对垒拼杀。但再加考察,则大有区别。
先说围棋。围棋棋子除按颜色区别为黑白二方之外,所有棋子在功能上无任何区别,性能相同,地位相等。其胜负的标志就是所占地盘之大小。而欲想占领地盘,就必须至少有两口各自独立的“气眼”。“气眼”就是自己的活动空间,对方不得侵入,象征着中国古代的城池。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根据地;而要有根据地,就必须有回旋的空间。这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想要保有地盘,就要使地盘连成一片;要想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为依托。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极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则所向披靡,势不可挡。群体力量大于个体,占得空间则取得胜利,体现的是人类早期的追求目标和较为平等的价值观念。
象棋则不然。它将棋子分为将、士、象、马、车、炮、兵七种,胜负只取决于将帅之存亡。只要将帅仍存,全军覆没亦不为输;而将帅若遭不测(被将死),未失一子亦算失败。车可横冲直撞,所向披靡;马可腾越出击,纵横驰骋;炮可隔子发威,火力凶猛;士、象拱卫城池,以身护帅;兵、卒则只进不退。就本领与杀伤力而言,将帅属于最为无能之辈,不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且不能越孤城半步,却要所有棋子拼死护卫。其余各子等级森严,贵贱分明。车乃棋中至宝,万不可轻弃。马、炮地位大抵相等,开局时炮似乎稍胜于马,而残局中则马胜于炮。最为惨烈者当属兵卒,数量众多,因而弃之不惜;本领有限,因而作用不彰;只许前进,不能后退,因而前景黯然,结局惨烈;拱到底则成“老卒”,几同无用。这是等级社会最为生动、最为集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缩影。
围棋早于象棋。《博物志》云:“尧造围棋,丹朱善棋。”虽不可信,但产生于严格的等级制度形成之前,应无异议。其各子平等、机遇相同的构思设计,就是中华先秦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而象棋各子之间与生俱来、无从更改身份差异和为保统帅而不惜耗尽生灵的僵化理念,是秦代以后专制制度的最佳诠释,加上“楚河”、“汉界”作为佐证,其生辰八字则大抵可定矣。
围棋弈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不必为保全先行设定之统帅而煞费苦心,只需以全局形势为依据进行判断。象棋弈者必须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而只是为了那位无能的统帅存活。将一人存亡凌驾于群体安危之上,甚至要牵制作为局外人身份的弈者,这种游戏规则乃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规则的缩影,是典型的中国专制思维的折射。
从游戏法则角度看,围棋是在用加法,开始时空无一人,好生寂寞,而随着双方落子,棋子越来越多,最终往往拥挤不堪,几无落脚之处;而象棋则用减法,开始时战阵严整,兵将齐全,而随着双方厮杀,棋子越来越少,到残局时诸子凋零殆尽,一片狼藉,最后往往仅剩孤家寡人,困守老城。真是两种感受,两种意境。
围棋和象棋反映出中国文化在不同角度、不同阶段逐渐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围棋的存在表明中华文化体系中存在着民主的精神、平等的理念。考虑到中国古代的爱国情操向以忠君行动来体现,象棋所表现出来的便可视为先人为保江山社稷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群体理念和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这两种精神和理念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下列对“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棋局小世界,围棋和象棋的棋盘都是阡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以颜色不同构成两方来对垒拼杀。 |
B.下围棋就是要保有地盘,使地盘连成一片,而要想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为依托,这折射出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 |
C.象棋各子之间与生俱来、无从更改身份差异和为保统帅而不惜耗尽生灵的僵化理念,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最佳诠释。 |
D.围棋表明中华文化体系存在民主的精神、平等的理念;象棋则表现出来先人的爱国情操和忠君行动,反映先人的群体理念和牺牲精神。 |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围棋中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极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则所向披靡,势不可挡,体现出人类的终极目标和平等价值观念。 |
B.象棋中马、炮地位相等,开局时炮优于马很多,而残局中则马胜于炮不少。马可纵横驰骋;炮可隔子发威,二者各具威力。 |
C.围棋弈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以全局形势为依据判断胜负;而下象棋只考虑统帅的存活,受限制多,没有主观能动性。 |
D.围棋和象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虽有不同,但围棋体现的平等理念、民主精神与象棋体现的群体理念和牺牲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必须要有自己的根据地,要有一个“气眼”,否则没有回旋的空间。因而下围棋就是要多造“气眼”多占地盘,地盘多者为胜。 |
B.围棋的产生比象棋早很多,在尧的时代就产生了围棋,而象棋则在秦以后才出现,“楚河”、“汉界”可以佐证,围棋更能体现中国早期文化的特征。 |
C.从棋子地位来看,围棋各子平等,机遇相同,体现中华先秦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象棋各子地位不同,本领不同,体现出中国封建专制思想。二者的价值观念不一样。 |
D.下围棋就如用加法,棋子下得越多越好,最后要填满全部棋盘,不留一空;而象棋则用减法,棋子不断减少,直到将死对方为止,因而吃对方的子越多越好。 |
(请从下面两篇文章中选择一篇阅读,作答前填上文本序号“(一)”或“(二)”。)(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小题。
“黑帮”游戏令人忧解说:黑帮游戏并非本土网站原创,它最早出现在国外的一些社交网站上。近年来国内社交网站兴起,这类网站争夺的主要客户群就是青少年网民。27日记者来到猫扑网站进行采访时,网站的运营总监向记者介绍了如何进行黑帮游戏的情况。
杜培源(猫扑网产品运营总监):比如说有几个朋友在一起玩,你可以组成一个类似于帮会的组织,集体去完成一个任务。
记者:都是一些什么任务呢?
杜培源:组织两帮人对战,比如你在里面,你可以和你的好朋友组成,他相当于是你这个家族的人,可以两个家族对抗,有这些类似的任务设置。
网友:一开始是偷手机,然后就是砍人,再后来是抢车。你的经历值不同,赚取的经验和金钱也不同。
解说:在这里对战、家族对抗似乎很中性,但黑社会的一些法则,无视道德法律规范,血腥暴力等暴露无遗。据了解,大部分玩游戏的好友是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人。黑帮游戏由于是真人参与,显得尤为逼真,让人过足了黑帮瘾。
网友:比如说让人下跪、侮辱人格,它里边还有武器,像手枪什么的,属于威胁性比较大的。
网友:让你感觉挺爽的,买东西、买武器。拉帮,你兄弟越多,你的实力越强大。
解说:尽管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但是这类网络游戏以黑帮、黑社会、黑手党、江湖、教父、蛊惑仔等为主要题材,突出表现黑社会打、杀、抢、奸、骗等反社会行为,渲染血腥暴力,鼓动教唆游戏用户在游戏中扮演黑社会成员,赞美黑社会生活,严重破坏社会的法制,不符合道德规范,给青少年尚未成熟的世界观带来消极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市民:对这种黑帮游戏,作为家长来说都还是比较抵触的。
市民:可能对他将来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局限,所以我觉得帮派对孩子不是一个很好的概念。
市民:谁暴力,谁为老大,这对孩子肯定没有好处。
解说:一些教育工作者也对此表示了忧虑。
汪海龙(北京翠微小学教师):孩子们如果经常玩类似的网络游戏,他就会把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混淆起来,在这个游戏中他可以打打杀杀,可以骂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都是不允许的。如果孩子们总是把这些信息接受过来,久而久之他就会觉得这些都很正常,这样对孩子的成长,肯定是非常不利的。
解说:专家指出,这类游戏虽然没有大量的黄色、暴力图片、视频,只是采用少量文字、图片,打擦边球,但还是极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王大伟(中国公安大学教授):它就是把黑白颠倒了。比如它歌颂黑帮里的老大,把他说成是义气,把坏的东西说成是好,黑的东西说成是白。实际上,在童年时代,人们在玩的过程中,游戏即为学习。那么他从小学的是暴力,接受的是阴暗面,耳濡目染,习惯成自然,那么可能就会一步一步陷到犯罪的这个亚文化中。现在有这样的统计数据,大约60%的青少年犯罪或多或少和网络成瘾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杜培源(猫扑网产品运营总监):对于游戏的内容方面,我觉得导向性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解说: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网络世界是他们认识真实世界的一个范本,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阳光的网络环境,他们才会还给我们一个健康、阳光的未来。
(选自2009年7月29日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焦点访谈”。有删改)请简要概括记者采访对象的类别,并按类概括采访对象对“黑帮”游戏的看法。
本专题节目内容安排的顺序是否合理,为什么?
联系全文,简析记者采编此次专题的意图?
(请从下面两篇文章中选择一篇阅读,作答前填上文本序号“(一)”或“(二)”。)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16-18题。
吟唱与道路张睿
我的故乡是那种真正地理意义上的穷乡僻壤.除了生生不息的风沙,广袤的空间里别无他物.通向外部世界的道路是有的,那甚至还是资格很老的一条商路,但在漫长的岁月里久已沦为毛驴车的便道.很少有人循着道路走向广大纷繁的世界,追求轻松如意的生活.
生活对于我恩宠有加,我走出来了。为了求学,我乘坐破旧不堪的“驼铃”汽车,在故乡大靖镇和凉州之间的这条路线上来来去去。深刻的荒凉和不停顿的吟唱,构成了我少年生活的特殊断面。
一个吆着毛驴车以卖水为生的小伙子多年不变地迎面而过,他的冲着阳光的脸庞安祥而茫然,大开大阖的嘴里一如既往地高唱着一支大家都无比熟悉亲切的民歌:“太阳一出来唉,唉咳唉咳唉咳唉咳唉……”于是,我的蜷缩成一团的、恐惧与悲伤交织的情感仿佛找到了出口。化作低徊的旋律尽情宣泄.我开始哼唱.一连串沉重、单调、互相固袭的音符从声带升起,在牙关紧咬的口腔内回荡,然后自翕动的鼻腔冲出,紧紧包裹了我自己。那是不通乐理的嗓子发出的嗡声,有点像神经质的自言自语,却很快给我带来抵御皋冷的温暖和缓解精神压力的安全感.哼唱—起头就没个完,那真是—种绝妙的经验。随着平铺直叙的旋律,不断得到暗暗的扩展,营造出令人神往的美妙意境;对自然和生命的感知一点点深入,或者令我悚然而惊,或者使我喜极而泣。
我生来是—个缺乏音乐细胞的农人之子,我那种槽践艺术的放肆哼唱,虽然不能给别的耳朵带来快乐的享受,却反映了成长的心灵与大自然进行交流对话的愿望。它对整个世界不具什么影响,却涵盖了少年内心生活的全部,指引着它的选择和方向。
这样的哼唱,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这样的哼唱,坚持了许多年。因而我可以说是哼哼不已地远离了家乡,那也算得上一次激越光辉的旅程.直到某个难以确定的时间界点,命运的进程“咔嚓”一声出了问题,显示出逆转的迹象.野性的哼唱失去了精神催动和肺部支撑,逐渐衰微以至于无。我丢了这份哼唱的本领已有一些年头,现在虽也并非全然哼不成调,但冒出来的干脆就是声音垃圾,略无旧时况味了。
严酷的生活环境酿生的哼唱激情被严酷的心灵现实所扼杀。而道路是另一回事.道路有自己的生长方式,真正的道路永远是激情和思想发育滋长的摇篮.我经常怀着感念的心情想起故乡的道路。十多年前它像一条疙疙瘩瘩的旧麻绳,随随便便被流沙掩埋、扭曲和拗断,波浪形的砂石路面使汽车舞蹈不止,路边除了稀稀拉拉的骆驼草、白刺果和红柳丛,罕有生机;如今它已出落成一条优雅笔挺的柏油路,蜿蜒于日见茂盛的绿色原野。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迅速改变着这片沙塬的面貌,流沙远避而去,植物和庄稼忙于恢复失地;越来越多年轻或不年轻的乡亲,经由道路外出寻求不依赖于土地的别样的活法。我所熟悉的道路和故乡,差不多只是个人心中的历史了。
偶尔走在还乡的路上,我已不再哼唱。家乡的阳光豪爽明艳,我倒宁愿在车上酣睡一场。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写到“深刻的荒凉和不停顿的吟唱,构成了我少年生活的特殊断面”,结合上下文,简述“我少年生活的特殊断面”的具体内容。(4分)
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地描绘自己在路上吟唱这一富有诗意的场景,
这个“缺乏音乐细胞”的“农人之子”吟唱的低徊旋律中尽情宣泄的是一种什么样的
情感?(4分)从全文看,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你认为作者这样建构文章好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