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不能见诸实行。
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
——《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定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统治权力依据什么思想?
(2)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3)材料一与材料二相比,本质和目的有何不同?
(4)材料二中哪些内容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5)材料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一位记者问凯末尔:“你已经拯救了祖国的命运,现在你准备干什么呢?”凯末尔回答:“战争结束了,人们以为我们已经达到目的,其实,这才是开始。现在,我们真正的工作开始了。”
材料2:赢得国家独立和自由的土耳其仍然面临着国内诸多问题:土耳其是一个封建神权的专制国家,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阻碍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等级制度森严,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实行一夫多妻制;文字异常复杂,全国识字的人非常少;经济文化非常落后……
材料3:为了使改革能够成功,凯末尔改革在策略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二是将复杂的改革过程仔细分解开,每次只进行其中的一项,而且在推进这项具体改革的时候,他总是暗示着人们,仅此而已,决不会再走一步。以此来减小传统宗教势力对改革的阻力。
材料4:凯末尔认为:“一个国家不论在战场上取得多么辉煌的胜利,如果没有知识大军,这个胜利成果就不能巩固和持久。”
请回答:
(1)结合材料2分析,凯末尔为什么说真正的工作才开始?他所说的“真正的工作”是指什么?
(2)结合材料3分析凯末尔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3)结合课文,简述凯末尔在教育方面采取了怎样的改革措施?应该如何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32年初,土耳其一位美女被选为欧洲小姐。
1933年,土耳其有13名妇女当上法官。
1934年,在土耳其城市中的电车上,为妇女专设的头两排座椅不见了。
1935年,有17名妇女当选为议员。
材料2:在历史的长河中,土耳其曾有过辉煌和强盛,也曾沦为西方列强任意肢解和欺凌的“西亚病夫”。历经盛衰而获得独立的土耳其,倍加重视用自身的历史教育来激励人民。被誉为“国父”的凯末尔曾有一句名言:“铭记历史才能爱国!”因此,他始终倡导“以史为镜”,记住强盛!也记住屈辱!更记住忧患!
材料3:1938年11月10日,凯末尔因病去世,消息传出后,举国悲伤。政府的公报写到:“共和国失去了它的缔造者,土耳其民族失去了它的非凡的领袖,人类失去了一个伟大的儿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凯末尔改革取得哪几方面的成就?
(2)根据材料2和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凯末尔。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1:
材料2:第五十五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出风头的影片是获奖八项的影片《甘地传》,而最出风头的人物是作古多年的印度国父——甘地。因本片而得奖的多位领奖人,上台后强调的一句话就是:“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图一和图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1中的图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3)材料2中的领奖人说:“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这种说法对吗?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评价甘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事实上,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
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后者不注意人的因素,前者充分关心人。
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
建立在非暴力基础上的社会,只能由以村庄为单位的群体组成,在这样的村庄里,尊严而和平地生存的条件是自愿合作。——摘自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2:1928年,(印度国大党领导人之一)尼赫鲁在给甘地的信中写道:“我认为你对西方文明作了极其不公正的评价,将它不足之处过于夸大了。”——摘自马克垚《西方文明史》
材料3:虽然生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
……最近,对甘地的重新发现已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等问题联系了起来。——摘自(意)詹尼·索弗里《甘地与印度》
请回答:
(1)据材料1,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
孙中山的思想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在转变过程中对中国社会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我国家欲恢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六年革命,而失败。”——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 “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也”中的“本”和“末”分别是指什么内容?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在辛亥革命前组织上有什么重大行动?思想上用什么来体现他的革命主张?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在孙中山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发展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