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设渔者对智伯
柳宗元
智氏既灭范、中行,志益大,合韩、魏围赵,水晋阳。智伯瑶乘舟以临赵,且又往来观水之所自,务速取焉。
群渔者有一人坐渔,智伯怪之,问焉,曰:“若渔几何?”曰:“臣始渔于河,中渔于海,今主大兹水,臣是以来。”曰:“若之渔何如?”曰:“臣幼而好渔,始臣之渔于河,有魦、鱮、鱣、鰋①者,不能自食,以好臣之饵,日收者百焉。臣以为小,去而之龙门之下,伺大鲔②焉。夫鲔之来也,从鲂鲤数万,垂涎流沫,后者得食焉。然其饥也,亦反吞其后。愈肆其力,逆流而上,慕为螭龙③。及夫抵大石,乱飞涛,折鳍秃翼,颠倒顿踣,顺流而下,宛委冒懵,环坻溆而不能出。向之从鱼之大者,幸而啄食之,臣亦徒手得焉,犹以为小。闻古之渔有任公子者,其得益大。于是去而之海上,北浮于碣石,求大鲸焉。臣之具未及施,见大鲸驱群鲛逐肥鱼于渤澥之尾,震动大海,簸掉巨岛,一啜而食若舟者数十,勇而未已,贪而不能止,北蹙于碣石,槁焉。向之以为食者,反相与食之,臣亦徒手得焉,犹以为小。闻古之渔有太公者,其得益大,钓而得文王,于是舍而来。”
智伯曰:“今若遇我也如何?”渔者曰:“向者臣已言其端矣。始晋之侈家,若栾氏、祁氏、卻氏、羊舌氏以十数,不能自保,以贪晋国之利,而不见其害。主之家与五卿,尝裂而食之矣,是无异魦鱮鱣鰋也。脑流骨腐于主之故鼎,可以惩矣,然而犹不肯寤。又有大者焉,若范氏、中行氏,贪人之土田,侵人之势力,慕为诸侯,而不见其害。主与三卿又裂而食之矣脱其鳞鲙其肉刳其肠断其首而弃之鲲鲕遗胤④莫不备俎豆是无异夫大鲔也。可以惩矣,然而犹不肯寤。又有大者焉,吞范、中行以益其肥,犹以为不足。力愈大而求食愈无厌,驱韩、魏以为群鲛,以逐赵之肥鱼,而不见其害。贪肥之势,将不止于赵。臣见韩、魏惧其将及也,亦幸主之蹙于晋阳。其目动矣,而主乃慠然,以为咸在机俎之上,方磨其舌。抑臣有恐焉,今辅果⑤舍族而退,不肯同祸;段规⑥深怨而造谋,主之不寤,臣恐主为大鲸,首解于邯郸,鬣摧于安邑,胸披于上党,尾断于中山之外,而肠流于大陆,为鱻薧⑦,以充三家子孙之腹。臣所以大惧。不然,主之勇力强大,于文王何有?”
智伯不悦,然终以不寤。于是韩、魏与赵合灭智氏,其地三分。
注释:①魦鱮鱣鰋:即小鱼、鲢鱼、鳝鱼、鲇鱼 ②鲔:鲟鱼和鳇鱼的古称。 ③螭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 ④胤:后嗣,后代 ⑤辅果:人名,原为智伯瑶同族,认为智伯必导致智姓灭亡,因而声明脱离智姓,改姓辅。 ⑥段规:韩康子的大臣,曾受智伯瑶的侮辱,深怀怨恨。后来智伯瑶久攻晋阳不下,段规首先发难,杀了智伯瑶。 ⑦鱻:鲜食。薧:干食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折鳍秃翼,颠倒顿踣踣:跌倒 |
B.去而之龙门之下,伺大鲔焉伺:窥探 |
C.北蹙于碣石,槁焉槁:干枯 |
D.鬣摧于安邑摧:折断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向之从鱼之大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B.闻古之渔有太公者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
C.其目动矣,而主乃慠然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D.若之渔何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明背景,作为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的智伯,灭了范氏、中行氏之后,又向赵襄子索地,遭拒绝,于是他胁迫韩、魏共围晋阳。结尾与开头呼应,智伯被韩、魏、赵灭亡。 |
B.魦鱮鱣鰋因“好臣饵”被捕获,大鲔因“慕为螭龙”最终只能绕着暗礁浅滩转动,大鲸在一口吞掉了几十条大鱼后仍不免枯死,文章前半部分说鱼是为下文喻理作铺垫。 |
C.文章第三段将栾氏、祁氏、卻氏、羊舌氏与魦鱮鱣鰋,范氏、中行氏与大鲸,晋伯与大鲔类比,以鱼之贪而得死,喻人之贪而取败,于描写、议论中蕴含深刻哲理。 |
D.文章借渔者之口,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对贪鄙之徒作了十分形象的描写,意在说贪得无厌不知满足者,就如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样,自己也免不了被人吞并或消灭。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祖父经,为郡县狱吏,案法平允,务存宽恕。
诩年十二,能通《尚书》。早孤,孝养祖母。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脩府,拜郎中。
永初四年,羌胡反乱,残破并、凉,大将军邓骘以军役方费,事不相赡,欲弃凉州,并力北边,公卿议者咸同。诩闻之,乃说李脩曰:“窃闻公卿定策当弃凉州,求之愚心,未见其便。凉州既弃,即以三辅为塞;三辅为塞,则园陵单外。此不可之甚者也。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若弃其境域,徙其人庶,安土重迁,必生异志。如使豪雄相聚,席卷而东,虽贲、育①为卒,太公为将,犹恐不足当御。弃之非计。”脩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几败国事。然则计当安出?”诩曰:“今凉土扰动,人情不安,窃忧卒然有非常之变。诚宜令四府九卿②,各辟彼州数人,其牧守令长子弟皆除为冗官③,外以劝厉,答其功勤,内以拘致,防其邪计。”脩善其言,更集四府,皆从诩议。于是辟凉州豪桀为掾属,拜牧守长吏子弟为郎,以安慰之。
后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及到官,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攻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带丧服而不事家业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綖④缝其裾为帜,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
后羌寇武都,诩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
……
诩好刺举,无所回容,数以此忤权戚,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永和初,迁尚书令,以公事去官。朝廷思其忠,复征之,会卒。
临终,谓其子恭曰 :“吾事君直道,行己无愧,所悔者为朝歌长时杀贼数百人,其中何能不有冤者。自此二十余年,家门不增一口,斯获罪于天也 。”
(节选自《后汉书·虞傅盖臧列传》)
注:①贲、育:贲,孟贲;育,夏育。二人都是秦武王时的壮士。
②四府,四大官府;九卿:九类官员。
③冗官:无固定职事的散官。
④采綖:通“彩线”。下面各句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辟太尉李脩府辟:征召 |
B.微子之言,几败国事微:如果没有 |
C.窃忧卒然有非常之变卒:突然 |
D.诩为飨会,悉贳其罪贳:惩治 |
下列各句能具体表现出虞诩的“将才”的一组是
①案法平允,务存宽恕
②诩年十二,能通《尚书》。早孤,孝养祖母
③于是辟凉州豪桀为掾属,拜牧守长吏子弟为郎,以安慰之
④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
⑤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綖缝其裾为帜
⑥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④⑤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大将军邓骘因为怕耗费军饷想要放弃凉州,虞诩知道后,劝他不要这样做。因为放弃凉州后三辅将要成为边塞,一则皇室园陵也将暴露在外了,二则尚有守城之勇的凉州百姓被弃置不用,将使局势发生动荡。 |
B.虞诩到朝歌县做长官,能够因势利导,招募游手好闲之人做壮士,并派遣会缝纫的贫民为反贼作标有记号的衣裳,反贼出入市里的时候便捕捉。反贼害怕,认为有神灵相助。 |
C.羌人入侵,虞诩以武都太守的身份率兵抵挡,因敌众我寡,于是审时度势,采用增灶法成功地抑制住了敌人的追兵。 |
D.虞诩一生刚正不屈,忠心于国,所以在朝歌长任上杀掉数百名叛贼,也是忠于职守的行为,问心无愧。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
(2)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煜字重光,初名从嘉,景第六子也。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自太子冀已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吴王。建隆二年,景迁南都,立煜为太子,留监国。景卒,煜嗣立于金陵。大赦境内。遣中书侍郎冯延鲁修贡于朝廷,令诸司四品已下无职事者,日二员待制于内殿。
三年,泉州留从效卒。景之称臣于周也,从效亦奉表贡献于京师,世宗以景故,不纳。从效闻景迁洪州,惧以为袭己,遣其子绍基纳贡于金陵,而从效病卒,泉人因并送其族于金陵,推立副使张汉思。汉思老不任事,州人陈洪进逐之,自称留后,煜即以洪进为节度使。乾德二年,始用铁钱,民间多藏匿旧钱,旧钱益少,商贾多以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官不可禁,煜因下令以一当十。拜韩熙载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封长子仲遇清源公,次子仲仪宣城公。
五年,命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分夕于光政殿宿直,煜引与谈论。煜尝以熙载尽忠,能直言,欲用为相,而熙载后房妓妾数十人,多出外舍私侍宾客,煜以此难之,左授熙载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载尽斥诸妓,单车上道,煜喜留之,复其位。已而诸妓稍稍复还,煜曰:“吾无如之何矣!”是岁,熙载卒,煜叹曰:“吾终不得熙载为相也。”欲以平章事赠之,问前世有此比否,群臣对曰:“昔刘穆之赠开府仪同三司。”遂赠熙载平章事。熙载,北海将家子也,初与李谷相善。明宗时,熙载南奔吴,谷送至正阳,酒酣临诀,熙载谓谷曰:“江左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谷曰:“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及周师之征淮也,命谷为将,以取淮南,而熙载不能有所为也。
开宝四年,煜遣其弟韩王从善朝京师,遂留不遣。煜手疏求从善还国,太祖皇帝不许。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王师南征,煜遣徐铉、周惟简等奉表朝廷求缓师,不答。八年十二月,王师克金陵。九年,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其后事具国史。(节选自《新五代史·南唐世家》作者欧阳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善属文,工书画工:擅长 | B.世宗以景故,不纳纳:接受 |
C.八年十![]() |
D.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赦:赦免 |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李煜勤于政务的一组是()
①汉思老不任事,州人陈洪进逐之,自称留后,煜即以洪进为节度使。
②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③分夕于光政殿宿直,煜引与谈论。
④商贾多以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官不可禁,煜因下令以一当十。
⑤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⑥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煜为人仁而且孝,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他额头很宽,前齿两个并成一个,有一只眼睛两个瞳人。因为他的五个哥哥都早死,李煜幸运地被封为吴王。 |
B.李煜向周朝称臣的时候,留从效也奏表章贡品献到京师,宋世宗不接受。留从效怕李景来袭击,于是派他儿子留绍基到金陵去纳贡,而留从效已病死,泉州人将他的族人一并送到金陵,另推立副使张汉思。 |
C.在乾德二年时,开始使用铁钱,民间多私藏旧钱,旧钱更加少了,商人很多用十个铁钱换一个铜钱带出州境,官家无法禁止,李煜因此下令以一枚铜钱当十枚铁钱用,客观上有利于商业流通。 |
D.李煜曾因韩熙载尽忠,能率直说真话,想起用为宰相,而韩照载后房有侍妾数十人,李煜因此觉得难以为相,于是降而授予韩熙载右庶于之职,分司南都。后韩熙载将众妓女尽行斥逐,李煜很高兴,恢复他的职位。但韩熙载反复无常,李煜最终没让韩熙载为宰相。 |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中书侍郎冯延鲁修贡于朝廷,令诸司四品已下无职事者,日二员待制于内殿。
译文:
(2)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郑当时传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史记》一二○卷
注:①洗沐:官员休假 ②算:竹器 ③推毂:推荐 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
⑤逋负:拖欠款项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 名:称![]() |
B.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问候 |
C.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行:辈,辈份 |
D.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 稍:稍微,略微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反映郑庄清廉节俭的一组是()
①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②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
③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④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⑤郑庄行,千里不赍粮
⑥卒后家无余赀财
A.①④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庄的先祖曾因不奉诏而被逐,郑庄也以行侠仗义为自豪,因解救张羽而闻名,虽然年小官薄,却能结交天下名士。 |
B.郑庄为人谦和平易,从不摆架子。他交游十分广泛,连皇帝都有所耳闻。 |
C.郑庄在朝廷上,常常揣测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确地决断是非。但一有机会,也总向皇帝荐上士人及下属好的言论。 |
D.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阅读材料:
(1)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2)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B:必修一 二: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周节妇传
宋濂
周节妇,姓赵氏,名淑。父孟德,有文学,生二女。节妇长且贤。尤爱之,授《论语》、《孝经》、《列女传》,皆能通其义。年十八,求宜婿者,得同邑周本恭,归焉。始归而
姑卒,既而,舅及兄公、姒氏亦相继死。兄公子宗显尚幼,节妇相夫饬丧,治葬咸尽礼,育宗显如子。归十一年,生三男:宗善、宗祚、宗政。宗政始生时,天下大乱,夫婴疾甚,恐不起,顾节妇曰:“今兵革四兴,嗣子单弱如此,我死尔能自保乎?”节妇啮指流血,泣曰:“天在斯,吾有不能保孤儿者,天实诛之!”夫卒,节妇年二十九,号泣,泣间,含食哺诸儿,不暂出户限。
明年,国朝与伪吴分邑拒战,两兵交焚掠,家资无纤毫存,节妇抱儿及宗显从一媵出,走匿。惟持田籍以行深山穷谷间,饥饿颠踣,削木肤、采藜藿以食。或劝之曰:“呱呱者何足恃,奚为自苦也?”节妇怒,不与言,剪鬓发示之,厉色峻辞,使人莫敢近。
兵完而归,富民侵主其田殆尽,节妇持田籍与辩,卒赖以完。知州田若赋高其行,欲上其事于朝。节妇力辞不愿,乃复其家。节妇感泣,日治麻缕为布帛,以继乏绝。市诗书,教诸子,夜焚松脂于室,坐诸子两旁而口授之。或怠睡首俯,辄笞咄不少恕。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士相过则喜,为之置酒;否则,愤叹竟日。
节妇以兄公早殁,惟宗显存,为之婚娶,先于己子,羞服与诸子同,人不知辨。诸子逊悌,皆有士行。宗祚入为太学生,以文行称,人咸谓节妇善教所致云。(选自《宋濂散文选》,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得同邑周本恭,归焉归:女子出嫁。 |
B.节妇相夫饬丧相:辅助。 |
C.市诗书,教诸子市:街市。 |
D.或怠睡首俯![]()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节妇善待兄公之子和困苦不改其节的一组是(3分)
A.①育宗显如子②不暂出户限 |
B.①含食哺诸儿②坐诸子两旁而口授之 |
C.①为之婚娶,先于己子②剪鬓发示之 |
D.①及长,遣从名师游②日治麻缕为布帛,以继乏绝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节妇符合礼法的品行是从公婆和丈夫的哥哥嫂子去世后,在办理丧事及养育宗显等事情中逐步显现出来的。 |
B.周节妇的丈夫在病重时担心孩子孤弱,生活难以维持,恐怕妻子改嫁,而节妇咬指出血,发誓一定要保全孩子。 |
C.战乱中,节妇和孩子们到处逃走躲避,尽管忍饥挨饿,吃树皮野菜,也带着自家田地簿册,足见节妇虑事周全。 |
D.在对待个人声誉上,节妇对知州的好意极力推辞;在教诲孩子读书上,是稍有懈怠就打板子呵斥,毫不宽恕。 |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知州田若赋高其行,欲上其事于朝。
译文:
(2)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士相过则喜,为之置酒;否则,愤叹竟日。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包公祠记
【清】王概
始余闻孝肃祠在庐郡南城之香花墩。墩隆然水中,径以长桥,既隔尘嚣,复多高柳芙蕖之属。水木明葱,凫鱼上下,颇极林野之盛也。及客合州,冬晴多暇,遂一往谒,则旱已五载,水泉尽枯竭,竹树枯 赤者,桥半就圮。入顾,庭宇漫不扫除,一若终岁无人践履,因而慨叹者久之。
公殁且六百年,而犹霜凛冽。凡有祈祷,畏其太聪明正直,率诣他所,未敢挠触,则是神聪明正直尚且抵牾斯世,何况于人乎!顾余则有为公辩者,公以张方平故,致欧阳修有“蹊田夺牛”①之语,然终谓公孝行直节。公性囧峭直,心甚嫉恶,然未尝不推本忠恕。而世传诛合州妖僧,断嘉禾吏手,生埋少妇,力沉妖伎,皆包恢事。考宋有两包:一为孝肃;一为文肃,乃包恢。恢亦进直龙图,两公姓同官同,吏治刚正明察又同。《宋史》于孝肃纪载寥寥,而于文肃政纪特详,皆足悚人闻听。今则农夫红女知有考肃而不知有文肃者,岂非文肃意近于苛,孝肃心存乎忠恕,乃足传欤?又《宋名臣言行录》载孝肃公为京尹,杖吏宽囚,卒为吏所卖,是王可观仁以过欤!余斯言也,非为孝肃要闾里之祷祀,诳愚俗而致矫诬也。良以孝肃为古名臣,非仅搏激孤峻,有霜肃而无露滋者。窃恶后之君子未善学公,故特标举公之通体仁恕而扬厉中外,人果如是居心,公亦未尝不可并驾欤!
孝肃亲殁,庐墓终丧,犹不忍舍,为古孝子。乡之父老当稍加修茸其祠。每值朔望,就讲三纲以教于乡,谅亦孝肃之所乐闻。至来祷祀,惟民之于国、子之于亲,分所当为。而稍设私心者,幸悉如前之远望却步,无以余言视公过宽,恐公又不尔矣。
孝肃宅在郡城凤凰桥,墓逾城十五里,是盖其读书处云。
(选自《古人笔下的安徽胜迹》,有删节)
【注】①据《宋史·包拯传》,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欧阳修言:“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又贪其富,不亦甚乎!”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庭宇漫不扫除漫:完全 | B.顾余则有为公辩者顾:考虑 |
C.诳愚俗而致矫诬也致:达到 | D.良以孝肃为古![]()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而慨叹者久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公殁且六百年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
C.有霜肃而无露滋润者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D.无以余言视公过宽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下列对原文有关纳入那个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拯生前性格峭直,嫉恶如仇,死后也令人畏惧,避而远之,但他能以忠恕为 本,有其宽和的一面。 |
B.包拯与包恢同为宋代名臣,两人均有政绩,在当时有人对包拯的评价就有褒有 贬,后人也多有误传。 ![]() |
C.文章以议论为主,记游为辅,作者阐明了自己对包拯的评价,字里行间也流露了 对包拯的敬仰之情。 |
D.包拯为君之臣刚正严明,为人之子又极为孝行,所以作者在朝廷内外大力宣扬, |
让人们好好学习他。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墩隆然水中,径以长桥,既隔尘嚣,复多高柳芙蕖之属。
②岂非文肃意近于苛,孝肃心存乎忠恕,乃足传欤?
③每值朔望,就讲三纲以教于乡,谅亦孝肃之所乐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