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城市状况示意图
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被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沿线导致较大的发展。
——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材料三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到了17—18世纪,形成了以乡村工商业为依托的中小城镇,这时期中小城镇大约已达到了700多个。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唐宋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说明“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的理由。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生逢乱世的孔子,终其一生,都在极力主张“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一心要用“仁义”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要求人们以“亲亲之爱”为起点,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仁爱”桥梁。……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蓝图。
材料二孔子68岁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列国周游回到鲁国,他的“参政”生涯至此结束……。或许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将化为泡影而产生了失望情绪,孔子终于发出了“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的悲叹。客观地说,孔子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与现实相比,是“格格不入”的,这就决定了孔子的悲剧命运。
材料三儒家的民本思想一方面表现在对“民”的“关注”、“重视”上,主张“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对统治者的“德”和“贤”的要求上,主张实行“德治”、“仁政”。他们所突出、关注的不是贵族威严,而是平民意志:不是贵族权益,而是平民命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孔子是如何规划心目中的“理想的社会蓝图”的?(6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政治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社会原因。(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特点。并从材料三的角度分析儒家思想后来能够成为古代中国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6分)
(18分)全球化自15世纪新航路开辟就已开始,更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地理大发现使人类的脚步第一次从一个大陆跨到了另一个大陆,刺激了人类向海外开拓的愿望,打破了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历史传统……由于西方资产阶级到海外寻求商品销路,奔走全球各地,大量廉价的、过剩的工业产品打破国家的樊篱,涌向世界……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的半个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最突出的时期,到1914年,几乎地球上的每个地方都以某种方式与外国市场相联系”,世界上几乎再没有与资本主义和世界市场相隔绝的土地和领域。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20世纪中后期对世界影响深远的重大经济事件
材料三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已经席卷世界,各种生产要素都在通过市场的手段实现配置.各个国家也通过市场获得自己需要的产品与资源。自由贸易机制广泛建立,中国也融入其中,在世界各国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物关价廉的中国产品也已经通过和平、合法的方式走向全世界,在改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造福了世界人民。
——《复兴之路》
(1)自1500年起,人类开始走出分散状态,到20世纪初世界己连成一体。依据材料叙述这一时期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中后期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6分)
(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政府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所采取的重大举措。(6分)
(16分)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民主政治又各具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美民主政治建立发展简要进程
英国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在继承《大宪章》限制王权的基础上,明确了议会主权,国家主权的重心从国王转到议会。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1832年、1867年和1884年英国三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美国
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制定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体现了“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
1791年10条宪法修正案,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自由等权利。美国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目的有两个——限制政府的权力和保障人民的自由。
材料二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
(1)概括材料一英美两国在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各自呈现出的特点。(6分)
(2)革命需要勇气,政治讲究策略,据材料二回答,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4分)
(3)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有人认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据此,请你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评价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的推动。(6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袁世凯在就任民国元首之后,马上出手遏制蒙藏分离主义运动,先后颁布了《劝谕蒙藏令》、《蒙藏主权声明》、《劝谕汉、满、蒙、回、藏联姻令》、《恢复达赖喇嘛号令》等政令。在劝告库伦哲布尊丹巴活佛放弃独立的信中,袁世凯反驳哲布尊丹巴对“大清”与“中国”的刻意区分,指出:“至库伦独立,前清并未允行,中华民国亦断无允准之理。库伦本为民国领土……甚盼熟筹利害,使我民国受于前清之领土及统治权完全无缺。”
材料二《劝谕蒙藏令》宣布:“现在政体改建共和,五大民族,均与内地平等。务使蒙藏人民,一切公权、私权,均与内地平等,以昭大同而享幸福。”不久,袁世凯又发布命令说:“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自不能如帝制时代再有藩属名称。此后蒙、藏、回疆等处,自应统筹规划,以谋内政之统一,而冀民族之大同。”
——以上材料均转引自章永乐《“大妥协”: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主权连续性》
(1)依据材料概括袁世凯政府为遏制蒙藏分离主义运动采取的主要对策。
(2)简要分析袁世凯政府采取的主要对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