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少为郡吏。汉末,并州剌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余人。还,进败,以兵属董卓。卓败,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布为李傕所败,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数有战功。迁裨将军。袁绍破,别遣辽定鲁国诸县。与夏侯渊围吕豨于东海,数月粮尽,议引军还,辽谓渊曰:“数日已来,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计犹豫,故不力战。辽欲与语,傥可诱也?”乃使谓豨曰:“公有命,使辽传之。” 豨果下与辽语,辽为说:“太祖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 豨乃许降。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欢喜,随诣太祖。太祖遣豨还,责辽曰:“此非大将法也。”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亦与辽同。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天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吒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乃增辽兵,多留诸军,徙屯居巢。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张辽传》)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从事:刺史的下属官史 |
B.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谢:感谢,道谢 |
C.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比:等到 |
D.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椎: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椎击杀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以兵属董卓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
B.乃:众心乃安乃聚辽数重 |
C.函:函梁君臣之首署函边曰:“贼来乃发。” |
D.夺: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也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疗之所以敢“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是因为昌豨已与张疗暗中约降,所以是万无一失的。 |
B.张疗约降昌豨一事充分体现了他的见识与胆略,当曹操责怪他“此非大将之法”时,他的回答表现了他不居功的优秀品质。 |
C.“‘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充分显示出了将士们对张辽的信任,也传神地写出了张辽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后文“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也为此作了有力的注脚。 |
D.张辽先后在丁原、何进、董卓、吕布和曹操手下做过事,最终在曹操麾下成为一代名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樊姬者,楚庄王之夫人也。庄王即位,好狩猎,樊姬谏不止,乃不食禽兽之肉。王改过,勤于政事。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之,曰:“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王曰:“与贤者俱,不知饥倦也。”姬曰:“王之所谓贤者何也?”曰:“虞丘子也。”姬掩口而笑。王曰:“姬之所笑何也?”曰:“虞丘子贤则贤矣,未忠也。”王曰:“何谓也?”对曰:“妾执巾栉十一年,遣人之郑、卫求贤女进于王,今贤于妾者二人,同列者七人,妾岂不欲擅王之爱宠乎?妾闻堂上兼女,所以观人能也,妾不能以私蔽公,欲王多见,知人能也。妾闻虞丘子相楚十余年,所荐非子弟则族昆弟,未闻进贤退不肖,是蔽君而塞贤路。知贤不进,是不忠;不知其贤,是不智也。妾之所笑,不亦可乎?”王悦。明日,王以姬言告虞丘子,丘子避席,不知所对。于是避舍使人迎孙叔敖而进之,王以为令尹,治楚三季而庄王以霸。楚史书曰:“庄王之霸,樊姬之力也。”此之谓也。
颂曰:樊姬谦让,靡有嫉妒。荐进美人,与己同处。非刺虞丘,蔽贤之路。楚庄用焉,功业遂伯。(节选自《列女传·楚庄樊姬》)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妾岂不欲擅王之爱宠乎 擅:独占 |
B.遣人之郑、卫求贤女进于王 求:寻找 |
C.丘子避席,不知所对对:正确 |
D.楚庄用焉,功业遂伯伯:称霸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王之所谓贤者何也是寡人之过也 |
B.今贤于妾者二人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C.姬之所笑何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D.楚庄用焉,功业遂伯焉用亡郑以陪邻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樊姬“善于劝谏”的一组是
①樊姬谏不止,乃不食禽兽之肉
②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之
③虞丘子贤则贤矣,未忠也
④遣人之郑、卫求贤女进于王
⑤(虞丘子)所荐非子弟则族昆弟,未闻进贤退不肖
⑥庄王之霸,樊姬之力也
A.①②④ | B.②⑤⑥ | C.①③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得到贤妻良臣的辅助,又善于吸纳批评意见,知错就改,是春秋时代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君王。 |
B.楚庄王的夫人樊姬毫无嫉妒之心,胸怀豁达,知人善任,举荐贤臣,历史上对她的评价很高。 |
C.虞丘子听了楚庄王转告樊姬对他的评价,马上以实际行动“进贤退不肖”,改正了任人唯亲的错误。 |
D.孙叔敖由樊姬推荐担任了楚国令尹,充分发挥了治国的才能,所以说樊姬对楚国的强大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 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3分)
翻译:
(2) 王以为令尹,治楚三季而庄王以霸。(3分)
翻译:
(3)妾闻虞丘子相楚十余年,所荐非子弟则族昆弟,未闻进贤退不肖,是蔽君而塞贤路。(4分)
翻译: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选自庄子《逍遥游》)对下列句中划线实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奋发) |
B.《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环旋着往上飞) |
D.而后乃今培风(培育、培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证明万物皆“有所待”的一组是()
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③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④去以六月息者也
⑤而后乃今培风
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⑤ | B.③④⑤ | C.③⑤⑥ | D.②④⑥ |
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庄子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
B.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顺应自然,反对人为。庄子认为达到“无己”的境界方是逍遥游。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 |
C.“御六气之辩”中的六气指的是阴、阳、风、雨、晦、明。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表达效果。 |
D.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中的“海运”指的是航海运输。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耶?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闲,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臣光曰:高祖起丰、沛以来,网罗豪桀,招亡纳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何哉?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己,犹以义不与也。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子孙享有天禄四百馀年,宜矣!(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一卷·汉纪三·太祖高皇帝中》)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 购:重金收买 |
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
C.高祖以丁公徇军中 徇:杀 |
D.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 多:赞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B.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
C.则国家其能久安乎! 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
D.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 |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供职如郡县。下列句子中,分别表明高祖“倡导礼仪”、“鄙弃二心”的一项是()
A.敢有舍匿,罪及三族 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 |
B.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
C.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 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 |
D.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 |
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之所以要缉拿季布,是因为在项氏手下为将时,屡次使高祖身陷绝境。 |
B.朱家不仅冒险收留了季布,而且为他奔走,辨说道理,当季布最终被赦免后,朱家也名闻天下。 |
C.丁公当年遇到身处危难之中的高祖,被高祖的好话所打动,不仅没有将高祖杀掉,还主动撤回了军队。 |
D.当年的仇敌季布最后被封官,有救命之恩的丁公却被找了个借口处死,高祖这样做,是从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角度考虑的。 |
下列对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司马光不仅认为高祖处置季布和丁公是必要的和恰当的,而且对处置的深远意义评价很高。 |
B.司马光认为高祖之所以这样做不是恩将仇报,而是由于“进取”与“守成”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
C.司马光认为,高祖将丁公处死的目的是要让天下千千万万人明白礼仪并引以为戒。 |
D.司马光写这段话的目的是赞扬高祖富有远见、与时俱进的政治才能。 |
将下列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阅读下面—段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 12分)
杜畿字伯侯,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年二十,为郡功曹,守郑县令。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举孝廉,除汉中府丞。会天下乱,遂弃官客荆州,建安中乃还。荀彧进之太祖,拜河东太守。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少耗减。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官,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韩遂、马超之叛也,弘农、冯翊多举县邑以应之。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太祖西征至蒲阪,与贼夹渭为军,军食一仰河东。及贼破,余畜二十余万斛。太祖征汉中,遣五千人运,运者自率勉曰:“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终无—逃亡,其得人心如此。魏国既建,以畿为尚书。事平,更有令曰:“昔萧何定关中,寇恂平河内,卿有其功,间将授卿以纳言之职;顾念河东各股肱郡,充实之所,足以制天下,故且烦卿卧镇之。”畿在河东十六年,常为天下最。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六》)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遂弃官客荆州 客:客居 |
B.遣令归谛思之 谛:仔细 |
C.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 复:恢复 |
D.于是冬月修戎讲武 修:学习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建安中乃还而后乃今培风 |
B.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门虽设而常关 |
C.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
D.间将授卿以纳言之职诸侯以惠爱为德 |
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都属于杜畿“得民心”的措施的—组是
①少耗减 ②与民无为 ③复其徭役 ④渐课民畜牸牛、草马
⑤又开学官 ⑥余畜二十余万斛
A.②④⑤ | B.②③⑥ | C.①④⑤ | D.①③⑥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杜畿的继母对他很苛刻,但他对继母却很孝顺。在做郑县县令时,杜畿亲自审理案件,量罪定刑,虽然有不当的地方,但郡里的人们认为他年纪轻却胸怀大志。 |
B.当时全国的郡县都很凋敝,只有河东郡最先平定,所受的损害较少。杜畿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治理河东郡,他亲自教授百姓畜养牲畜,并开设学堂,河东郡因此富庶而开化。 |
C.韩遂、马超叛乱,河东郡的百姓没有人响应。太祖西征,跟叛军在渭水两边对峙,军队的粮食主要靠河东郡提供。在太祖征讨汉中的时候,杜畿派了五千人去运送粮食,没有一个人逃跑。 |
D.叛乱平息以后,论功劳,杜畿可以担任谏官,但朝廷考虑到河东郡对国家的重要性,仍然让杜畿做河东郡太守。在杜畿担任河东郡太守期间,河东郡总是全国治理得最好的地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