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①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吴、楚以此大隆。吴公子光又率师与楚人战于鸡父,大败楚人,获其帅潘子臣、小帷子、陈夏啮。又反伐郢,得荆平王之夫人以归,实为鸡父之战。凡持国,太上知始,其次知终,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穷。《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楚不能之也。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禘③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干侯。鲁昭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鲁国皆恐,则是与一国为敌也,其得至干侯而卒犹远。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微》)
注释:①臣妾,男女仆人。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③禘(dì),古代帝王祭祀先祖的一种典礼。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过:过错 |
B.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拜:酬谢 |
C.国必危,身必穷穷:处于困境 |
D.公怒,不审审:仔细考察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 B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怒,杀而去之 D 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能够体现“治乱存亡须察其秋毫”的一组是
①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
②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③鲁人必拯溺者矣
④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
⑤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
⑥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①④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世、乱世、生存、死亡,像可知,又像不可知;像可见,又像不可见。所以智士贤者都用尽心思去探求治乱存亡的征兆,以期做到明察秋毫。 |
B.子贡赎回了一个在诸侯做奴仆的鲁国人,但没有从国库中领取赎金;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却收下了人家一头牛。孔子肯定了子路的行为,否定了子贡的做法。 |
C.吴、楚两国边境城镇百姓因采桑姑娘游戏中的误伤事件而引起摩擦,后来事态逐步恶化,引发了两国军事冲突,楚国损失惨重,连楚平王的夫人都被掳到吴国。 |
D.季氏和郈氏因玩斗鸡引起冲突,鲁昭公听信了郈昭伯对季氏的中伤后率领军队前去攻打季氏,结果被季、仲、叔三家联合打得大败,逃到齐国,最终客死于干侯。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甄济字孟成,定州无极人。叔父为幽,凉二州都督,家卫州。济少孤,独好学,以文雅称。居青岩山十余年,远近伏其仁,环山不敢畋渔。采访使苗晋卿表之,诸府五辟①,诏十至,坚卧不起。天宝十载以左拾遗召,未至,而安禄山入朝,求济于玄宗,授范阳掌书记。禄山至卫,使太守。郑遵衰致谒山中,济不得已为起,禄山下拜钧礼。②居府中,议论正直。久云察禄山有反谋,不可谏。济素卫令齐,因谒归,具告以诚。密置羊血左右,至夜,若欧血状,阳不支舁归回庐。禄山反,使蔡希往封刀召之,曰:“即不起,断其头见我。”济色不动,左手书曰:“不可以行。”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希德欷嗟叹,止刀,以实病告。后庆绪复使强舆至东都安国观。③会平王平东都④,济诣军门上谒泣涕,王为感动。肃宗诏馆之三司署,使污贼官罗拜,以愧其心。授秘书郎,或言太薄,更拜太子舍人。来真切辟为陕西襄阳参谋,拜礼部员外郎。宜城楚昭王庙隙地广九十亩,济立墅其左。王真死,屏居七年。大历初,江西节度使魏少游表为著作郎,兼侍御史,卒。
[注]:①诸府:几个官署②钧礼:表敬的礼节。③庆绪,即安庆绪,安禄山之子。舆:抬。④广平王:即唐肃宗长子李豫,与郭子仪收复两京,后为唐代宗。⑤三司署:三司官署。唐时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受理刑狱。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近伏其仁伏:敬服。 | B.授范阳掌书记授:任命。 |
C.若欧血状,阳不支阳:假装。 | D.或言太薄薄:薄弱。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济素善卫令齐圮,因谒归会广平王平东都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会天大雨,道不通止刀,以实病告肃宗诏馆之三司署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魏庄子之歌钟也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甄济文雅很有名望,但隐居青岩山中。采访使苗晋卿向朝廷上奏章推荐他,后来几 个官署五次征召他做官,诏令到了十次,他仍隐居不出。 |
B.安禄山到卫州以后,去山中拜访甄济,以礼相待请他做幕僚。后觉察安禄山有反谋, 在劝谏不听的情况下,靠朋友帮助,装病回到卫州旧居。 |
C.安禄山反叛,下令派蔡希德去找甄济出来做官,甄济坚定拒绝,面对屠刀,毫不畏 惧,终于感动蔡希德,并回报甄济确实有病。 |
D.安庆绪强迫抬甄济到东都安国观。广平王平定了东都,肃宗下令让甄济住在三司署 |
客馆里,褒扬了甄济,羞辱了那些曾任伪职的官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陈情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焚驴志
王若虚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①。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②小数③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
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之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篓,亦惟人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④,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⑤,师兴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乞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⑥,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注]①无主赖:无所依恃。②厌禳:祈祷免除灾祸的巫术。③小数:小法术。④桑林之祷:商汤在桑林以身祈雨。⑤伐邢之役:邢国无道,卫国出兵攻邢以祈雨。⑥魃:传说中引起旱灾的鬼怪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帅闻之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亟:赶快 |
B.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爱:吝惜 |
C.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委:交给 |
D.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谢:道谢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杀我而有利于人请诸帅,而释之 |
B.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救旱之术多矣 |
C.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 |
D.劳辱以终,吾分然也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 |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朔地区的旱灾危及百姓的年成,镇阳帅用巫术祈雨,但一点效果都没有。 |
B.一户人家产了一头白驴,主人认为旱灾是它造成的,很多人也都同意这种说法。 |
C.镇阳帅听信谣言,下令焚烧白驴,白驴于是托梦给帅府的僚属诉说自己的冤情。 |
D.白驴认为把它烧了无益于救灾,因为旱灾要么是人造成的要么是天造成的,与它无关。 |
用“/”给下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
阅读《论语》中下列三则语录,然后回答问题。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1
[原文]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7.5)
[原文]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1)“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这两个句子是什么类型的特殊句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答:
(2)孔子评价子路“野哉,由也!”,理由是什么?请结合以上摘录的语录分条简要阐述。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8分,每题2分)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迨诸父异爨(等到) | B.凡再变矣(第二次) |
C.大母过余曰(看望) | D.比去,以手阖门(等到)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指代对象都相同的一项是
A.然予居于此先妣抚之甚厚 | B.妪每谓余曰 而母立于兹 |
C.汝姊在吾怀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 D.儿寒乎?欲食乎?久不见若影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今已亭亭如盖矣 |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西连于中闺 |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每题3分,共9分)
六国论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与“窃怪天下之诸侯”一句中的“怪”字活用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以弱天下之民 | B.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C.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 D.渔人甚异之 |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窃怪天下之诸侯信陵君窃符救赵 | B.委区区之韩、魏感君区区怀 |
C.咎其当时之士咎其欲出者 | D.得以自完于其间安得广厦千万间 |
对原文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感慨六国的谋士只图眼前之利,缺乏大局观。 |
B.作者认为燕、赵亲附于秦才使得秦军攻打韩、魏如入无人之境。 |
C.作者认为韩、魏屈服于强秦是实力不济使然。 |
D.作者认为六国内耗是导致各自最终灭亡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