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马伸,字时中,东平人。绍圣四年进士。不乐驰骛,每调官,未尝择便利。为成都郫县丞,守委受成都租。前受输者率以食色玩好蛊訹而败,伸请绝宿弊。民争先输,至沿途假寐以达旦,常平使者孙俟早行,怪问之,皆应曰:“今年马县丞受纳,不病我也。”俟荐于朝。
靖康初,孙傅以卓行荐召,御史中丞秦桧迎辟之,擢监察御史。及汴京陷,金人立张邦昌,集百官,环以兵胁之,俾推戴。众唯唯,伸独奋曰:“吾职谏争,忍坐视乎!”乃与御史吴给约秦桧共为议状,乞存赵氏,复嗣君位。会统制官吴革起义,募兵图复二帝,伸预其谋。邦昌既僣立,贼臣多从臾之,伸首具书请邦昌速迎奉元帅康王。同院无肯连名者,伸独持以往,而银台司视书不称臣,辞不受。伸投袂叱之曰:“吾今日不爱一死,正为此耳,尔欲吾称臣邪?”即缴申尚书省,以示邦昌。邦昌得书,气沮谋丧。
高宗即位,伸拜章以城陷不能救,主迁不能死,请就窜削。上知其有忠力于国,擢殿中侍御史,抚谕荆湖、广南,以诛邦昌及其党王时雍等。所过州县,诹察吏之贤否与民利疚,以次列上于朝。伸自湖、广将入奏黄潜善、汪伯彦不法凡十有七事,草疏已具。不报。伸又进疏:“潜善、伯彦别置亲兵一千人,请给居处,优于众兵。其务收军情如此。广市私恩,陛下隐忍不肯斥逐,涂炭遗民固已绝望,二圣还期在何时邪?臣每念此,不如无生。岁月如流,时几易失,望速罢潜善、伯彦政柄,别选贤者,共图大事。疏入,留中。
伸天资纯确,学问有原委,勇于为义,而所韫深厚,耻以自名。建炎初,右正言邓肃尝论朝士臣邦昌者,例贬二秩,伸不辨也。凡有建明,辄削其稿,人罕知之。居官,晨兴必整衣端坐,读《中庸》一遍,然后出涖事。每曰:“吾志在行道。以富贵为心,则为富贵所累;以妻子为念,则为妻子所夺,道不可行也。”故在广陵,行箧一担,图书半之。山东已扰,家尚留于郓。常称:“孔子言:‘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今日何日,沟壑乃吾死所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四》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中丞秦桧迎辟之辟:征召
B.环以兵胁之,俾推戴俾:使,让
C.邦昌既僣立僣:超越本分
D.广市私恩市:买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马伸“勇于为义”的一组是
(1)每调官,未尝择便利            (2)吾职谏争,忍坐视乎
(3)同院无肯连名者,伸独持以往    (4)例贬二秩,伸不辨也
(5)伸又进疏                      (6)行箧一担,图书半之

A.(1)(3)(5) B.(2)(4)(6)
C.(2)(3)(5) D.(1)(4)(6)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伸不喜欢投机钻营,他负责收取成都的赋税时,请求革除官场钟积久的弊端,顺应了民意,百姓争先输纳赋税。
B.金人立张邦昌为皇帝,众人唯唯诺诺,唯独马伸挺身而出,在和伪皇帝张邦昌的斗争中,马伸义正词严,毫不妥协。
C.马伸担任殿中侍御史,在附谕荆湖、广南时,考察官吏,问民疾苦,揭露黄潜善、汪伯彦不法行为,奏疏中所提的建议被皇帝采纳。
D.马伸天资淳朴刚强,勇于做忠义的事情,志向在于行道,常用孔子“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的话来砥砺自己的节操。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应曰:“今年马县丞受纳,不病我也。”俟荐于朝。
(2)以妻子为念,则为妻子所夺,道不可行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选择题各2分,加翻译共12分)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A.固而近于费      B.某所,而母立于兹
C.悚然而听之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烟霏云聚集 B.春生秋果实
C.然黑者为星星乌黑 D.人肌骨刺

下列各项中有一项与与其它各项句式不相同的是 ()

A.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B.求!无乃尔是过与?。
C.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下列选项对文段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文体上属文赋,既有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
B.文章既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又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C.文章对“烟霏云敛”“天高日晶”“丰草绿缛而争茂”等秋状的描绘,是为了烘托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D.作者采用了排比、对偶、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万物的摧残。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每句各2分)
(1)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2)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祖贵,户科给事中。父宝,永州知府。顺之生有异禀。稍长,洽贯群籍。年三十二,举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固辞,乃调兵部主事。引疾归。久之,除吏部。十二年秋,诏选朝官为翰林,乃改顺之编修,校累朝实景。事将竣,复以疾告,璁持其疏不下。有言顺之欲远璁者,璁发怒,拟旨以吏部主事罢归,永不复叙。至十八年选官僚,乃起故官兼春坊右司谏。与罗洪先、赵时春请朝太子,复削籍归。卜筑阳羡山中,读书十余年。中外论荐,并报寝。
倭躏江南北。起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起南京兵部主事。父忧未终,不果出。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填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总督王忬以下俱贬秩。
寻命往南畿、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顺之以御贼上策,当截之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从者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师邀之海外。斩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擢太仆少卿。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之姚家荡。贼窘,退巢庙湾。顺之薄之,杀伤相当。遂欲纠列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以火炮攻之,不能克。三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督镗、显进击,再失利。顺之愤,亲跃马布阵。贼构高楼望官军,见顺之军整,坚壁不出。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镗、显惧失利,围要顺之还。时盛暑,居海舟两月,遂得疾,返太仓。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顺之右佥都御史,代遂巡抚。顺之疾甚,以兵事棘,不敢辞。渡江,贼己为遂等所灭。淮、扬适大饥,条上海防善后九事。三十九年春,汛期至。力疾泛海,度焦山,至通州卒,年五十四。讣闻,予祭葬。故事,四品但赐祭,顺之以劳得赐葬云。
(节选自《明史》)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不复叙复叙:再度任用
B.督舟师邀之海外督:督促
C.坚壁不出壁:营垒
D.条上海防善后九事条:分条陈述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唐顺之奋勇抗倭的一组是
①倭躏江南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
②乃躬迁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
③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
④顺之愤,亲跃马布阵
⑤时盛夏,居海舟两月
⑥力疾泛海,度焦山,至通州卒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填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B.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填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C.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填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D.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填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将竣,复以疾告,璁持其疏不下。
(2)遂欲纠列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
(3)故事,四品但赐祭,顺之以劳得赐葬云。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连处士墓表
欧阳修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葬应山,遂家焉。处士少举《毛诗》,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盗有窃其牛者,官为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之信阳,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舍之而去。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
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乃其墓,以告于后人。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改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以处士为法:标准,规范
B.卒而葬应山反:同“返”,返回
C.往之,得疾而卒。省:反省,省察
D.乃其墓表:作动词,树碑刻文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连处士可作世人表率的一组是
①以一布衣终于家②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③因不复仕进④悉散以赒乡里⑤厚遗以遣之⑥为之罢市三日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舜宾居住在应山县,一生都没有做官,然而当地人都很尊敬他,因为他为人高尚,达到了“行之以躬,不言而信”的境界。
B.连舜宾参加科举考试而没有考上,再加上他的父亲有病在家,需要他在身边侍候,因此他就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C.欧阳修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舜宾的事迹会渐渐散失,应山的人不能够详细了解,因而写下这篇文章来告诉后人。
D.连舜宾曾于信阳办事,遇到了强盗,他的仆人告诉他强盗来了,但是强盗知道他的名声,因而并没有侵扰他。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3分)
(2)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4分)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随园记
(清)袁枚
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缭垣牖,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随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会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舆台嚾呶①,禽鸟厌之,不肯妪伏②,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余恻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茨墙剪园,易檐改途。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宧窔③。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注】①嚾呶,叫喊吵闹。②妪伏:原指鸟孵卵,引申为栖息。③宦窔:房屋的东北角与东南角。古代建房,多在东南角设溷厕,东北角设厨房。此即代指这些设施。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未尝也往:流逝 B.日与其上高山徒:随从
C.圣人无师常:经常 D.后三十年,会江宁宰:做县令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清凉山南唐避暑所/冰,之而寒于水
B.织造隋公当山北巅/巫医乐师百工
C.余恻然悲/抱明月长终
D.余竟一官易此园/故为之文

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写出随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在登上小仓山之后更加被凸显出来,写金陵周边的名胜,是为了突出“随园”美景更胜一筹。
B.文章第二段中“随其高……”一段文字,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连用了十个“随”字,除了具有强调作用外,更把本文文眼“随”字凸显出来。
C.文章第三段作者写到“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舍官而取园”的原因主要是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D.文章先历叙园的地理位置,接着便处处扣住“随”字,写葺园的经过与自己的趣味,表现洒脱放任的处世观,充满了初得园的喜悦及对将来悠游林下的生活的憧憬。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1)盂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2)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汉书·董仲舒传》)
历史上,宋朝大儒(姓名)曾将《论语》、《孟子》、《大学》、《》辑定为“四书”。
上述材料中,孟子认为国君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臣子?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