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随园记
(清)袁枚
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缭垣牖,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随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会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舆台嚾呶①,禽鸟厌之,不肯妪伏②,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余恻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茨墙剪园,易檐改途。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宧窔③。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注】①嚾呶,叫喊吵闹。②妪伏:原指鸟孵卵,引申为栖息。③宦窔:房屋的东北角与东南角。古代建房,多在东南角设溷厕,东北角设厨房。此即代指这些设施。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未尝也往:流逝 B.日与其上高山徒:随从
C.圣人无师常:经常 D.后三十年,会江宁宰:做县令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清凉山南唐避暑所/冰,之而寒于水
B.织造隋公当山北巅/巫医乐师百工
C.余恻然悲/抱明月长终
D.余竟一官易此园/故为之文

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写出随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在登上小仓山之后更加被凸显出来,写金陵周边的名胜,是为了突出“随园”美景更胜一筹。
B.文章第二段中“随其高……”一段文字,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连用了十个“随”字,除了具有强调作用外,更把本文文眼“随”字凸显出来。
C.文章第三段作者写到“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舍官而取园”的原因主要是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D.文章先历叙园的地理位置,接着便处处扣住“随”字,写葺园的经过与自己的趣味,表现洒脱放任的处世观,充满了初得园的喜悦及对将来悠游林下的生活的憧憬。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鑱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①镵(chá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弗能也正:正确 B.死不还踵:脚后跟
C.上而民和唱:倡导 D.其党与察:仔细看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被创流血,难也 B.然越人为以求荣也
碧水东流此回若风摇草木
C.圣王在上,明好恶示之 D.严刑罚,民弗从也

小大之材处其位有槁暴,不复挺者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2)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文言文阅读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二十以吾  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止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其不朽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庶几:希望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  )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①②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D.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 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文言文阅读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构恶于前自不得脱吕师孟叔侄为逆不在使者之
下列划线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夜则兵围所寓舍亦明死生之大 B.钩党捕遍于天下句读不知
C.吾还也哀斯墓之徒有石也 D.若不阙秦,将取之吴之民方痛心

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A.去今之而葬焉若郑而有益于君 B.北虽敬,实则愤怒缇骑按剑而
C.不敢复有株治函陵 D.人皆得以使之既封郑

从句式的角度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予羁縻不得还 B.以其无礼于晋
C.不能容于远近 D.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翻译
(1)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2)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日:“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日:“世乱,此无主。”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重。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衡独坐树下自若危:高处 B.家贫耕躬:亲自
C.人有所遗:馈赠 D.俄左丞,衡屡入辞免除:授职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项是:()
①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②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
③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④必正言不少让
⑤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⑥课诵少暇,即习礼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许衡出身于世代农家,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其不凡的颖悟力,使几任老师都感到难以胜任对他的教学。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皇帝亲自选拔蒙古子弟让他进行教育,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2)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
(选自《资治通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