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此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书
材料二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三 当时王安石变法的追随者在其诗中写道:“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餮。信令朝廷重,仲威塞境牢。……”
材料四 王安石坚持三不怕(指不怕天变、人们的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坚决,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
公元1074年,河北闹了一次大旱灾,……有一个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宋神宗看了这幅流民图,只是长吁短叹,晚上睡不着觉。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
――引自曹余章《上下五千年》
材料五 王安石在进行变法过程中,一些改革派官员置新法中民户自愿原则于不顾了,强制推行新法,虚报成绩,互相攻击,争权夺利,乃至贪污腐化也不断发生,给守旧派攻击王安石以种种借口。 ――引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六 青苗之钱未及偿,而责以免役;免役之钱未暇入,而重于淤田;淤田方下,而复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于保甲。是徒扰百姓,使不得少休于圣泽。
请回答:
(1)材料一指出了北宋的哪些社会危机?
(2)据材料二,王安石认为变法措施中哪一项最重要?结合背景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三认为王安石变法有哪些作用?
(4)依据材料四、五、六,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独立,什么是自由。自由是按法律的要求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做法律禁止的事,那他就不再自由了,因为其他人都拥有这个权利。立法与政体原则相适应……民主政体下对平等的热爱就是把个人的野心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有丰功伟绩的人也不能例外,他们应该更为平等服务。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而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的主要精神,结合所学回答其主张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此等论调”指的是什么?阐述“此等论调”与“民权共和之说”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未能自主现代化,是被人轰出中世纪的。依据目前史学界多数人的说法,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再失去历史机遇,多次与幸运之神交臂而过。第一次是明中后期以的“资本主义萌芽”。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还曾感叹明朝(永乐皇帝)于1421年由南京迁都北京,认为这实际上是“背离了利用大海之便发展经济和扩大影响的方针”,不无遗憾地说:“不论这一选择出于有意或者无意……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当他说到郑和下西洋时,“我们不妨想一下,如果中国的帆船当时向好望角以及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的南大门埃吉海角继续前进,那又会造成什么结果?”第二次是“洋务运动”。一系列外战的屈辱,终于使一些当权者意识到需要“自救”。满族旧贵不行,起用汉族士大夫,曾左李张算是遭逢时运崛起,平“洪杨”,兴“洋务”,史称“中兴名臣”。众所周知,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曾、李等人创办的“洋务工业”站在同一时间起跑线上。日本也是被西洋的炮舰“轰”着离别中世纪的,可它成功地走出了。中国却步履艰难,一唱而三叹。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结合相关史实 ,评述材料中“历史机遇延误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外轮得行驶中国领海,根据……,外轮得行驶长江。商旅乐其便捷,趋之若鹜,于是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光绪初,英人无视中国主权,擅筑上海铁路达吴淞;光绪末年,外人又攘夺中国铁路利权。日本一弹丸之国,恃有铁路,遇事与我为难;中法战争,因运输不便,军事几败。有识之士痛利权之外溢,恨国势之积弱, 呼吁创办轮船公司,修筑铁路、马路,开办邮政电信。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材料二 19世纪以,直到20世纪中期,我国传统的独轮车、骡车、轿子等交通工具,一直在广泛使用。19世纪末引进西式马车,并于1895年开始铺设“马路”;19世纪末年引进人力车(1874年)、自行车(1886年);20世纪初引进各种汽车(1901年小轿车、1920年出租汽车、1922年公共汽车与长途汽车)和电车(1906年有轨电车、1914年无轨电车)……
——陈明远《1840—1949百年生活巨变》
材料三“中国用6年左右的时间跨越了世界铁路发达国家一般用30年的历程,形成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2008年8月)
(1)材料一中“外轮得行驶长江”是通过什么条约获取的权益?根据材料一概括外国轮船和铁路给中国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城市交通的特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促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城市交通工具变化的原因。
(3)对比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三中我国取得交通成就的认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他们在自然法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而毋需得到任何人的许可或听命于任何人的意志。……虽然人具有处理他的人身或财产的无限自由,但是他并没有毁灭自身或他所占有的任何生物的自由。……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
——摘自洛克《政府论》(下)
材料二 19世纪初,伦敦某工厂因老板拖欠工资并擅自扣留工人的私人物品,愤怒的工人开展罢工,并阻断工厂所在街区的交通。有些工人爬上高楼,威胁要跳楼自杀,一些人趁乱砸坏工厂及附近街区的许多房子……
——摘自《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1)概述材料一的基本主张。
(2)依据材料一的观点,对材料二反映的事件加以分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威廉二世性情冲动,头脑僵化,虽然勤勉、诚恳和具有爱国心,却是理想多于实际,爱慕虚荣,向以独裁者自居。他即位不久就宣布:“这个国家只能有一个主人,那就是我。”他很希望成为一个超级军阀,虽然他使自己的国家在二十六年中没有投入战火,可是他的许多荒谬言论却早已足够使他在国际政治中成了一只斑螫。1890年,他罢免了俾斯麦;第二年法国因为害怕这位德国的新主人,开始与俄国谈判,终于在1893年签订了防御性的同盟条约。
材料二 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国别 |
英国 |
沙俄 |
法国 |
德国 |
日本 |
美国 |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
14 |
2.6 |
6 |
16 |
1 |
38 |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千米) |
3350 |
1740 |
1060 |
290 |
30 |
30 |
殖民地人口(万人) |
39350 |
3320 |
5550 |
1230 |
1920 |
970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2)有人认为,没有威廉二世就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请结合材料2对此观点加以评述。
(3)综合材一、二,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