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史学家认为“封建之制,实为吾国雄长东亚,成为大一统之国家之基。而外观虽号统一,内部之文化实分为无限之阶级。”这里的“封建之制”是指
A.地主土地所有制 |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C.分封制 | D.科举制 |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
B.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
D.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是鸦片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
B.反映了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 |
C.清末国人消费结构与内容均有较大变化 |
D.国人消费能力普遍提高 |
明朝张瀚《松窗梦语》记载:“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成化末年值水灾,时祖居傍河,水淹入室,所酿酒尽败……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紵币(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从材料看毅庵祖“家业大饶”的原因有 ()
①适时改行易业②丝织品品种多③丝织品质量高④注重扩大再生产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 | D.①②③④ |
“和平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秩序应运而生的。60年代末的北欧学者区分了“积极的和平”与“消极的和平”。“消极的和平”,意指战争及战争因素的消除;“积极的和平”,则意指在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基础上,结构性暴力的消除。这里的“消极的和平”是指( )
A.美苏核军备竞赛 | B.冷战 |
C.越南战争 | D.不结盟运动 |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互为支撑,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迅速实现。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
B.专制集权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
C.容克阶级在政治上能够自我近代化 |
D.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意志国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