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导致这一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不包括( )
A.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 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
C.美、日、西欧经济三足鼎立 | D.第三世界崛起 |
(2009年3月汕头市一模17题)“日心说”战胜“地心说”经历了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①资本主义不断发展②天主教会势力日渐衰落③科学思想不断传播④民主制度日益完善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①②④ |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宗教改革家坚决反对
A.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 | B.灵魂得救是上帝预先的安排 |
C.灵魂得救必须靠个人的行事修为 | D.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
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之为“发现的时代”,是一个“人”的被发现和“物”的被发现的时代,导致这些发现的共同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 B.天主教的传播和发展 |
C.中国四大发明的传播和运用 | D.人们追求世俗的生活享受 |
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大主教曾问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马丁·路德的回答是
A.灵魂得救在于心中信仰,而不在于表面礼仪 |
B.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天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
C.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
D.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
面对教皇的责难,马丁·路德曾慷慨陈词“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马丁·路德的主要“意见”是:
A.脱离罗马教皇统一德意志地区 |
B.教徒宗教信仰自由不必禁欲苦行 |
C.教徒需摆脱宗教束缚争取自由 |
D.通过圣经信仰宗教无需通过教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