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09年11月13日,为抵制成都市金牛区对自己房屋的强制拆迁,成都市民唐福珍点火自焚并死亡。敏锐的舆论从一开始就直指要害,从分析是“暴力抗法”还是“暴力拆迁”,到追问“暴力拆迁几时休”。共识基本形成:征地补偿和被征地人要价差距悬殊是拆迁过程的核心问题。针对拆迁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国务院法制办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拟取代原有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并于2009年1月29日起正式公开征求民意。
合材料,请从公民和国家的角度,谈谈如何解决拆迁中的纠纷。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某市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变化情况

项目
年份
GDP增长率
(%)
就业人数年递增率(%)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
2006年
11.6
0.5
4.2
2007年
13.5
0.24
4.1
2008年
14.9
0.31
3.9

注:目前该地区尚有失业人数约5万人。
材料二:某市社会劳动力在各类企业中的就业情况

所有制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民营经济
外资经济
其他
2001年
35%
20%
15%
6%
24%
2008年
20%
18%
30%
10%
22%

材料三:某市电视台记者采访发现,该市民工就业市场上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很多女工在拼命找工作,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招不到女工。尤其是服装缝纫等以女性员工为主的行业,对女工需求量很大,但大多数女工都不愿意到这些行业工作。为此,服装缝纫企业已经普遍把女工的月工资调高了200—300元,但招聘情况仍旧不理想。女工不愿意到服装缝纫企业工作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服装缝纫企业经常加班,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不好;第二,服装加工工作没有家政服务轻松、赚钱多;第三,用人单位为了保证用工,往往要求与女工签订劳动合同,造成女工不能随意更换工作,而且农忙不能停工回家。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一、二、三,你认为该市政府和劳动者怎样解决就业问题。

材料一: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2002年,中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金额不到300亿元;2008年,全国个人住房贷款金额达到3.2万亿元。不到6年时间,几乎翻了100倍。汽车个人消费信贷2002年全年不到1000亿元,截至2008年10月,却突破2800亿元
材料二: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一些年轻的“负翁”消费阶层,他们收入很高,但消费支出更大,每个月都要为还房款和车款而奔波。他们有房有车,但没有任何储蓄存款,是典型的负资产一族。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对材料一中所讲的消费变化做简要分析。
(2)你怎么认识材料二中的“负翁”现象?

材料一:2010年9月7日,日方在钓鱼岛海域非法抓和中国15名渔民和渔船,并将船长扣押至9月24日。对这一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和中国公民人权的行径,中国政府表示强烈抗议。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指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方对中国渔民渔船的扣押、调查以及任何形式的司法举措都是非法和无效的。”
材料二:而在这次事件发生后,由于日方的行为我国暂停双边省部级以上交往,中止了双方有关增加航班、扩大中日航权事宜的接触,推迟了中日煤炭综合会议。中国内地民间自发停止了万人赴日旅游计划,香港公民提出减少赴日旅游。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65届联大发表讲话指出,中国不容主权受到侵犯,不容日本影响亚太地区和平稳定。9月24日,日本决定释放中国渔船船长,但拒绝就抓扣中国船长道歉。
请阅读材料谈谈你对这一事件的认识。(10分)

材料一:“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而对抗自然灾害还要以预防为主。
材料二:不论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还是2010年的玉树地震抑或是舟曲的泥石流灾害。每次灾害发生后人们都能看到各级党组织坚强领导,各级政府科学调度,各路救援队伍快速驰援,各地救灾物资源源运进灾区,打通生命通道、抢救被困人员、医治受伤人员、转移安置群众等各项工作有力有序进行。还可以看到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舟曲,我们的救灾应急机制更加健全,抢险救援更为有效,实后重建更加科学。频繁的自然灾害让我们屡遭创伤和苦难,更让我们收获战胜灾害的勇气和信心。
(1)结合材料从哲学角度分析如何预防和抗击自然灾害。(10分)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中国共产党该如何领导人民进行抗震救灾。(10分)

材料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当前中国社会直面的热点话题。近年来,中国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据统计,中国菜有183个城市正在规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谋划着“超常规发展”的蓝图。于是没有条件的城市就出现了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GDP至上的“政绩工程”,盲目布局的基础设施,脆弱资源的过度开发等等。在中国城市的发展中一直面临着两种方向性的选择——作为市民生活的归属地的城市和作为地方政府经营对象的城市,而大部分城市 往往罔顾居民的呼声而让后者占据了主导地位。
材料二: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大约是17.9%,到2009年这一数据已达到46.6%,有6.2亿—6.3亿人口居住在城市。加速城市化进程是国人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个 时期中国城市化发展速率是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两倍左右。“十二五”规划中城市化率将突然袭击破50%,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5%左右,各类城镇人口将新增3亿人。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理为2297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4533万人。随着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而社会保障与城市管理水平却没有能够及时跟进,普遍的城市文明意识没有建立,使城市本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外来人口的生活舒适度也受到很大影响。和以往对城市的向往不同,人们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一些困惑和思考。
(1)分析材料一,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在城市建设中我国政府应注意哪些问题?(12分)
(2)请结合材料二,从认识论角度阐述该如何理解我国的城市化进程?(8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