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在一个国家里,总是有一些人以出身、财富或荣誉著称。不过,如果他们和平民混杂在一起,并且和其他的人一样只有一个投票权,公共的自由将成为对他们的奴役,而且他们不会有保卫这种自由的任何兴趣,因为大多数的决议将会是和他们作对的。”以下
是1875年法国宪法的规定,其中与孟德斯鸠上述思想有关联(或受其影响)的是:
| A.设立由普选产生的众议院 | B.设立由间接选举产生的参议院 |
| C.总统有权任命文武官员 | D.禁止王室或皇室家族成为总统 |
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到:“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须经历一番痛苦,必须冒
许多危险……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能拒的。
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抗拒这个潮流。”这些文字发表的背景是
| A.辛亥革命 | B.二次革命 | C.十月革命 | D.五四运动 |
19世纪晚期,某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维新党”是指
| A.洋务派 | B.维新派 | C.保皇派 | D.革命派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
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命名。这主要反映了
| A.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
| B.“中体西用”成为主流思想 |
| C.国人开始寻求制度变革 |
| D.近代中国的报业日趋发达 |
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最有可能是
| A.林则徐《四洲志》 | B.魏源《海国图志》 |
| C.洪仁玕《资政新篇》 | D.梁启超《变法通议》 |
1839年《澳门新闻报》报道:“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林总督相反的行事”是指
| A.抗击英国侵略者 |
| B.迈出“师夷长技”第一步 |
| C.领导了虎门销烟 |
| D.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