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在全州抗震救灾的紧急关头,党中央、国务院、全国各族人民及社会各界心系灾区,情牵藏族同胞,及时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伸出援助之手,送来真挚的爱。千里驰援、生死营救,创造了战天斗地的奇迹,谱写了民族团结的壮歌。各方各界的无私帮助,慷慨支援,使玉树人民倍感温暖,极大地鼓舞了灾区人民战胜灾难的斗志和灾区重建的勇气。
材料二: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4月24日傍晚19时9分,甘肃省民勤县出现大风特强沙尘暴(黑风)天气。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8.0m/s(10级),沙尘暴最小能见度0米,特强沙尘暴持续近2小时,沙尘暴持续3小时多。特强沙尘暴来临,一道高达500米的灰黑色“风墙”如排山倒海之势自西向东推进,在2分钟之内将一切吞噬,眼前顿时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空中弥漫着漫天的沙尘,耳边掠过狂风的怒吼,路上车辆及行人寸步难行。这次大风特强沙尘暴是民勤县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与1993年的“5.5”黑风相比,持续时间更长,风速更快。此次沙尘暴足以显现近年来西南气候的异常。
材料三:2010年4月,为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和保障信贷安全,国务院出台政策:对贷款购买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于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首付和利率应大幅度提高,具体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对房价上涨过高过快地区,可暂停发放第三套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时停发放贷款。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1)结合材料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党和政府为何关心灾区和灾民。
(2)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唯物论的什么哲理?
(3)依据材料三,请从经济生活角度概括国家出台此政策的理论依据。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请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对我国政府的认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9年8月27日发布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决议》阐明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为这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根据自身能力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国人大环资委有责任积极落实《决议》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制定和修改工作;依法监督政府实现目标;通过“中华环保世纪行”开展节能减排的宣传活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外事工作。
材料二:2009年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将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温家宝总理出席了领导人会议。在参与此次缔约方大会之前,中国政府即宣布到2020年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到45%,这是一个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充分显示出中国政府对人类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
上述材料体现了政治常识的哪些道理?(15分)

从政治制度的角度说明我国是怎样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8分)

材料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四大挑战:
挑战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
挑战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
挑战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
挑战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
材料二:
低碳经济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低碳生产,一种是低碳消费。“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结合材料,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需要采取那些措施。

辩题:家庭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

2008年11月26日,由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主办的“中国红歌会”大型晚会——《永远的红歌》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红歌红”是江西电视台组织的大型年度活动,自2006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三届,共有13万多人次报名参与,3000多名普通群众通过荧屏演唱各个时期的红色经典歌曲,电视观众人数超过两亿,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知名文化品牌。
(1)结合材料说明“中国红歌”为什么这样红?(6分)
(2)当前我国应该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0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