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美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对本国的经济体制进行了调整和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必须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货币流通,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引自《列宁全集》42卷
材料三 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促使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如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
——傅任敢译《全国产业复兴法(1933年(节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的“再后退”退到了什么地步?“后退”的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是什么?
(4)依据以上三则材料,指出苏、美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各有何特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新经济政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0年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52周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选择,确字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走向解放的革命历程。
材料一

材料二在网络上搜索“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你会看到一些闽民修改“人民英雄纪念碑”部分雕塑的建议,争议主要集尊在“金田起义”和“抗日游击战”这两块雕塑上,他们认为既然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就应该是为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体人民和利益而牺牲的英烈。观点一:洪秀全和他的部下绝对算不上民族英雄和人民英雄,他领导的金田和建立的太平天国事实上只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骄奢淫逸,所以“金田起义”的浮雕应该换掉。观点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性质决定了她不是一个政党周来纪念先烈的纪念物,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烈士也包括了当时其他的各党派人士,特别是国民党的很多爱国将士,所以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也应该雕刻上去。
请回答:
(1)请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何重要历史意义?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中国民主革命有何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一中图三、图四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图四所反映的史实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4)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任选其中的一个观点加以分析说明。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律集中反映了国家性质和社会性质。
材料一:秦律称:“凡法律令者,以教遭(导)民,去其淫避(僻),除其恶俗,而使之冬于为善也。”
《大明律·序》称:“联有天下,仿古为治,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反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 2002年10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和司法部共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典》首发式。该《法典》概括了我国现有的全部法律规范的文件形式。即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侧、部委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司法解释等。涵盖了宪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法和非诉讼程度法等七个方面,现已出版83卷。该《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民事、刑事、经济、行政和诉讼等方面的基本法律为核心,以各种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规章为内容的法律框架,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律和《大明律》在指导思想上的相同之处。并据此概括我国封建社会法律的特点。
(2)材料二、三各反映了中国的政治体制的什么变化?指出变化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四,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典》的特点。
(4)依据上述所有材料,概括中国法律的发展趋势。你如何评价这种趋势?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1872年,明治政府正式颁布《学制》,规定6岁以上的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接受教育,推行“四民平等”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在这一体制下,日本共设8所大学、256所中学、53760所小学。此后,日本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到1900年,日本儿童入学率达到81%,1907年更高达97%,几乎所有的儿童全部入学。
材料二:从同治元年(1862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洋务派共兴办洋务学堂34所,其中外语学堂7所、军事学堂15所、科技学堂12所。
维新运动期间,从1895年到1898年,设立的新学堂达101所,但多为民办,规模不大。
1904年,清政府颁行新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实行近代教育制度,比日本晚了30多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日两国在近代教育上的差异?
(2)分析教育改革的差异对两国近代化的不同影响?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传统国际法认为,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是合法的,国家有诉诸战争的不容置疑的权利,即所谓的“诉诸战争权”。
2.国际联盟盟约规定:“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许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
材料二
1.在国联成立以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大家都认为每个国家都是判断自身行动的唯一和最高裁判,因为国家再不服从任何更高的权力,对于其他国家的批评或质问,国家都有权利表示愤慨。
2.国联是人们为组织一个世界性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而采取的第一个有效步骤。在这个秩序中,人们可以超越国家传统、种族差异和地理上的阻隔看到并促进人类的共同利益。
国联作为一个工作机构来说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它所努力促进的理想,它所引起的希望,它所制定的方法,以及它所建立的机构,都已成为文明世界政治思想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影响将一直存在到人类消除国家和民族界线的融洽无间的时代。
——摘自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联形成的时间及宗旨。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当今世界各种国际组织迅猛发展的事实,分析国联为我们留下了哪些经验和教训。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