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在东西方出现了两位重要历史人物,他们对本国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请结合材料回答
材料一 论曰:“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于戏,何其盛欤!
——《清史稿》
材料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进步的共和主义者赖德洛指出:“国家本来可能在一个短时期达到人类所向往的幸福境界的,然而却由于他一个人的野心而使所有善良的人的希望破灭了。”
材料 三 在我们的时代,有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它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纳萨尔尼·克鲁奇《克伦威尔的历史》(1962年)
请回答:
(1)材料二、三分别是怎样评价克伦威尔的?(4)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位人物在巩固和维护国家的权益上采取的措施?(4)
(3)材料三中的“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请结合17世纪的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你怎样理解此时的天下太平?(2)
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有何意义?在此之前,中国历代政府设置了哪些机构管辖新疆?
将新疆危机与甲午危机联系起来,你能看出哪些问题?
出现时间 |
侵略者 |
地域特点 |
政府态度 |
代表人物 |
最终结果 |
|
新疆危机 |
1865~1881 |
阿古柏、英俄 |
西部陆疆 |
积极采取措施 |
左宗棠收复新疆、设立行省 |
|
甲午危机 |
1894~1895 |
日本 |
东部海疆 |
避战求和、不作准备 |
李鸿章 |
战败求和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
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末,有人题楹联于京师(北京):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请回答:
(1)楹联中所讲的“三军败绩”是指哪场战争中中国战败?
(2)“割地求和”割了哪些领土?
(3)从楹联内容判断,这场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日军旅顺大屠杀
日军攻占旅顺后,进行了四天大屠杀。他们“缚数华人于一处,鸣枪肆击,复以利刃乱剁,直至体无完肤始已”。美国驻华使馆武官欧柏在一份报告中,记述了旅顺大屠杀的情景:“我亲眼看见许多人杀人的事情,这些被杀者……是根本没有武器的。我还看见许多尸体,他们的手是缚在背后的。我曾经看到许多伤痕累累、显然是被刺刀杀死的尸体,而且我可以断定,他们是在无抵抗的情况下被害的。”全城有18000多人被杀害,幸免于难者仅36人,据说还是为了叫他们埋葬尸体才得以保全的。城内积尸数尺,惨不忍睹。当时外国报纸评论:“日本国为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怪兽。”日军在旅顺如此,其他各地岂会例外。
请回答:
(1)日本旅顺大屠杀发生在哪一年?
(2)读了这段材料,你有何感想?
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到:“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第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名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来的快乐。”
问题:(1)这位意大利爱国者的话因何而发?
(2)如何理解“法国人鲜血的价值”?
(3)为什么他感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