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9世纪60~70年代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开始了俄国改革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历山大二世)实行的以解放农奴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改革,是俄国统治阶级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以后,痛定思痛,励精图治,追赶西方的重大举措,它把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亚历山大一世的改革推进到新的阶段,也是俄国自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过渡的重大步骤。当代人不无理由地称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为“大改革”。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二 1861年2月 19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农民改革宣言和 19个法令.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农民脱离农奴依附地位的总法令》,庄严宣告度除农奴制度,具体规定了农民摆脱农奴依附关系的条件。
1864年1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关于省和县地方自治机构法令》,开始了地方自治机构的改革。
1863年 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1864年6月 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
1864年1月20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新的《司法章程》。
1870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城市条例》。根据这个条例,废除等级原则,建立无等级的城市自治机关,即由选举产生的城市杜马(议会)。
1873年1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由陆军大臣米留京起草的《全国义务兵役条例》。根据这个条例,全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 1864年的第三项改革是制定了设立“人民”小学的法律.这类学校可以由私人或公共团体创办。在地方自治会的教育委员会的管理下,它们将提供“实用的”教育,以俄语为唯一的教学语言,即使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如此。另外实行中学的新体制,名义上废除了入学的阶级限制。并按照欧洲通常的办法分为“语法”学校和“现代”(以学习自然科学为主)学校。
——(英)伯里《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 根据1864年法令,内务大臣和省长有权中止“凡与法律和国家利益相抵触” 的地方自治会议通过的决议。从1866年起,政府开始通过立法限制地方自治局的活动。内务部和参政院颁布了一系列通告和“解释”,授权各省长拒绝批准他们认为“不可靠” 的地方自治局选举出来的领导人,使地方自治局的职员完全处在政府机构的控制下。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为什么在史学家的眼中,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被称为“大改革”?(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回答,分析俄国在教育上的改革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二、四,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亚历山大二世在地方自治方面的改革。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
材料二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为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请回答:依据材料,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并指出其危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朝廷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  十、俄罗斯将大连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办理。十四、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界、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官兵,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请回答: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海权的历史乃是关于国家之间的竞争、相互间的敌意以及那种频繁的在战争过程中达到顶峰的暴力的一种叙述。海上商业对于国家的财富及其实力的深远影响,早在这些千真万确的原则昭然于天下之前,就已被洞察秋毫------因此海上力量的历史,蕴含着一个濒临于海洋或者借助于海洋的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秘密和依据。——马汉《海权论》
材料二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做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三世界的不平衡:富国和穷国——1970年(表中数字表示世界总数的百分比)


人口
国民总产值
粮食
识字的人
发达国家(新西兰、日本、西欧
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
18.0
45.0
35.0
96.0
东欧和苏联
11.5
30.0
23.0
90.0
拉丁美洲
6.5
8.0
6.5
67.0
非洲
8.5
3.5
2.5
19.0
近东
3.5
7.5
14.0
36.0
远东(不包括中国)
31.0
3.5
13.0
40.0
中国
22.0
2.5

50.0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先后控制世界海洋的国家有哪些?并分别指出其主要原因。
(2)19世纪中期推动英、法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扩张的动力是什么?该时期英、法等国家的殖民扩张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穷国”落后于“富国”的原因。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遂兼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汉书》
材料二“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内部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就世界大国英国而言,大宪章是在13世纪初成文的,过了近五个世纪,君主立宪才成为成文的宪政原则,而民主制的逐步完善还要通过19至20世纪的多次改革。真实意义的‘一人一票’的民主直到20世纪中叶才在英国实现。此刻距大宪章已有七个世纪的历史,距光荣革命也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
材料三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力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实施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你认为作者重在说明什么历史现象
(3)概述材料三的基本主张,指出其历史作用。
(4)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对你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既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嘎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型,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也,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止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20000多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清朝某些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5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