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尚志斋说
宋•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①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蓄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②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逾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①正鹄:靶心。 ②准的:标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良尔弓,直尔矢良:好的 |
B.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谕:通“渝”,改变。 |
C.患难忧戚,志不为慑慑:屈服,改变 |
D.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党:一类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
B.况乎弛焉以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C.此立志之最先者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D.亦尝观于射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阐述了射箭过程中“正鹄”的必要性,目的是为了下文用来比喻做学问时目标与条件的关系问题。这个比喻恰当、直截、鲜明。 |
B.文章第三段说立志以后,就要寻找达到志向的方法。达到志向最好的方法就是无论做什么,处在怎样的环境下,都要坚持自己的志向不动摇。 |
C.文章第四段说如果立志,做到圣人也是可以的,并以孔子为例来说明普通的人要成为圣人最重要和最急迫的就是崇尚志向。 |
D.全文充分论述了立志对于求学者的重要作用。感情殷切,议论精简有力,引譬喻类,节奏层次分明,文笔也很有韵律,且遒劲畅达。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东平宪王刘苍,建武十五年封东平公,十七年进爵为王。苍少好经书,有智思,显宗甚爱重之。是时中兴三十余年,四方无虞,苍以天下化平,宜修礼乐,乃与公卿共议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及光武庙登歌、八佾舞数,语在《礼乐》《舆服志》。
四年春,车驾近出,观览城第,寻闻当遂校猎河内,苍即上书谏曰:“臣闻时令,盛春农事,不聚众兴功。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帝览奏,即还宫。
苍在朝数载,多所隆益,而自以至亲辅政,声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归职,帝不听。其后数陈乞,辞甚恳切。五年,乃许还国。
肃宗即位,尊重恩礼逾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后帝欲为原陵起县邑,苍闻之,遽上疏谏,帝从而止。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咨问。苍悉心以对,皆见纳用。
六年冬,苍上疏求朝。帝以苍冒涉寒露,遣谒者赐貂裘,使大鸿胪窦固持节郊迎。帝乃亲自循行邸第,豫设帷床。苍以受恩过礼,上疏辞曰:“臣闻卑高列序,上下以理。陛下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中宫注亲拜,事过典故,臣惶怖战栗,诚不自安。此非所以示群下、安臣子也。”帝省奏叹息,愈褒贵焉。
苍还国,疾病,帝驰遣名医,使者冠盖不绝于道。明年正月薨。元和三年,幸东平宫,帝追感念苍,谓其诸子曰:“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因泣下沾襟。初,苍归国,骠骑时吏丁牧、周栩以苍敬贤下士,不忍去之,遂为王家大夫,数十年事祖及孙。帝闻,皆引见于前,既愍其淹滞,且欲扬苍德美,即皆擢拜议郎。
论曰:孔子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若东平宪王,可谓好礼者也。若其辞至戚去母后岂欲苟立名行而忘亲遗义哉盖位疑则隙生累近则丧大斯盖明哲之所为叹息呜呼远隙以全忠释累以成孝夫岂宪王之志哉!
(取材于《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注】中宫:皇后居住之处,借指皇后。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 分)
若 其 辞 至 戚 去 母 后 岂 欲 苟 立 名 行 而 忘 亲 遗 义 哉 盖 位 疑 则隙 生 累 近
则 丧 大 斯 盖 明 哲 之 所 为 叹 息 呜 呼 远 隙 以 全 忠 释 累 以成 孝 夫 岂 宪 王 之
志 哉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苍以天下化平 以:认为。 |
B.寻闻当遂校猎河内 寻:不久。 |
C.上疏归职,帝不听听:允许。 |
D.帝省奏叹息,愈褒贵焉 省:反省。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 不依据礼法而采取的行动,不是用来昭示四方的做法。 |
B.尊重恩礼逾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 (肃宗)尊奉恩礼超过前代,历代帝王中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比。 |
C.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咨问 从这以后,朝廷每有疑而难决的政事,总派人(前往)征求(刘苍的)意见。 |
D.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
皇后亲自(向臣)行拜礼,(臣所接受的)礼遇超越了常例的规定。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刘苍作为皇亲被封王,但其影响大、有声望靠的是自身才智。 |
B.刘苍多次向帝王提意见,非但没有触怒帝王,反而很受器重。 |
C.刘苍经历艰辛朝见君王,肃宗到郊外迎接以示对刘苍的尊重。 |
D.丁、周二位辅佐刘家几代人的事实,侧面显示出刘苍的魅力。 |
文中说:“若东平宪王,可谓好礼者也。”结合文意,概括东平宪王的“好礼”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说明。(6 分)三、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徐中行,台州临海人。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光谓斯人神清气和,可与进道。会福唐刘彝赴阙,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
其友罗适持节本路,举以自代,又率部使者以遗逸荐。崇宁中,郡守李谔又以八行荐。时章、蔡窃国柄,窜逐善类且尽,中行每一闻命辄泪下。一日,去之黄岩,会亲友,尽毁其所为文,幅巾藜杖,往来委羽山中。客有诘以避举要名者,中行曰:“人而无行,与禽兽等。使吾得以八行应科目,则彼之不被举者非人类与?吾正欲避此名,非要名也。”客惭而退。陈瑾谪台州,闻名纳交,暨其没,录其行事,谓与山阳徐积齐名,呼为“八行先生”。
子三人,庭筠其季也,童草有志行,事父兄孝友天至。居丧毁甚,既免丧,犹不忍娶者十余年。秦桧当国,科场尚谀佞,试题问中兴歌颂,庭筠叹曰:“今日岂歌颂时耶!”疏其未足为中兴者五,见者尤之,庭筠曰:“吾欲不妄语,而敢欺君乎?”
黄岩尉郑伯熊代去,请益,庭筠曰:“富贵易得,名节难守。愿安时处顺,主张世道。”伯熊受其言,迄为名臣。有诏举人尝五上春官者予岳祠。庭筠适应格,所亲成劝之,庭筠辞曰:“吾尝草封事,谓岳庙冗禄无用。既心非之,可躬蹈耶?”
英学以诚敬为主,夜必就榻而后脱巾,旦必巾而后起。居无情容,喜无戏言,不事缘饰,不苟臧否。闻人片善,记其姓名。遇饥冻者,推食解衣不靳。僦屋以居,未尝戚戚。尤袤为守,闻其名,遣书礼之。一日,巾车历访旧游,徜徉几月。归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乡人崇敬之,以其父子俱隐遁,称之曰二徐先生。淳熙间,常平使者朱熹行部,拜墓下,题诗有“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之句,且大书以表之,曰:“有宋高士二徐先生之墓”。
庭筠之兄庭槐、庭兰,皆有父风。孙日升,苦学有守,于是徐氏诗书不绝六世矣。
(选自《宋史·徐中行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其余力,葬内外亲推:推广施行 |
B.其友罗适持节本路持节:奉命出使 |
C.庭筠适应格,所亲咸劝之适应:适合;符合 |
D.遇饥冻者,推食解衣不靳靳:吝惜;顾惜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将往从焉于是余有叹焉 |
B.人而无行吾尝跂而望矣 |
C.庭筠其季也灭六国者六国也 |
D.而敢欺君乎其皆出于此乎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中行是深受胡瑗赏识的得意门生,他勤苦自励,一心向学,虽然没有成为朝廷量臣,却以自己高洁的操守得到了家乡人们的尊崇。 |
B.徐中行屡次拒绝举荐,有人怀疑他借此邀取名声,他却认为美好的品行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不能因此就觉得有资格入朝为官。 |
C.徐中行的小儿子徐庭筠行为有点迂腐,然而为人耿直,不违初心,既不喜奉承阿谀,更不愿担任朝廷冗职,后与父亲并称“二徐先生”。 |
D.徐中行教子有方,三个儿子都有父亲一样的风范,他的曾孙徐日升也勤学苦读,富有操守;徐家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至少六代不绝。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
(2)时章、蔡窃国柄,窜逐善类且尽,中行每一闻命辄泪下。
(3)居无情容,喜无戏言,不事缘饰,不苟臧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睢州汤公,其治绩,吴淞十郡儿童妇女,皆耳熟焉。立朝之节,同时士大夫多知之。惟受特知于圣王,而卒困于佥壬,其致愆之由,相构之迹,虽门人子弟,或不能详也。
公巡抚江苏时,执政明珠有家隶,言事多效,公卿震慑,所至大府常郊迎。过苏,畏公威声,弗敢谒。自监司以下,朝夕候其门。公闻使召之,将命者用故事以客礼请。从骑数十至辕门,顾谓左右,曰:“主人出迎何迟也?”久之,入至阶下,见公南面坐。公曰:“汝主与吾同朝,闻汝来,以酒饮犒汝。”命门卒为主人。其人惭沮,即日去苏。归诉之,谋致难于公。而公声绩甚焯,上方向公,念公在外无从得事端。会东官出阁读书,乃为上言,汤某以理学为时所崇,辅教太子,非某不称。上然之,遂以詹事征。
公之内召也,比郡士民,争以农器什物塞水陆,道不可行。公示谕:“吾在外不能为父老德,往者屡请核减浮粮,并为延议阻,夸入见天子,且面陈之。”余相国国柱者,执政私人也,得此以告曰:“曩议皆上所可也,善则归君,过则归己。而市于众以为名,使上知此,立蹶矣。”比公至,语已上闻,而公未之知。进讲东宫,首《大学)“财聚民散”数则。毕讲,东宫入侍。上问所肆,具以闻。上曰:“此列国分疆时语也。若海内一统,民散将安之?试询之。”公具陈秦隋土崩状,且言一统而民散,祸更烈于分国时。上闻,犹谅其忠。
会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及执政大臣,下内阁九卿廷议,执政惶悚,不知所为。议与同列囚服待罪。王相国熙继至,貌甚暇,徐曰:“市儿妄语,立斩之则事半矣。”执政曰:“上阅奏至再三,亲点次,类嘉与之,奈何君言若是?”王笑曰:“第以吾言入,视何如?”时公为宗伯,最后至,余相国述两议以决于公,公曰:“彼言虽妄,然无死法,大臣不言,故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国柱曰:“此论可上闻乎?’’公曰:“上见问,固当以此对。”执政入奏,国柱尾其后,而与之语。命下,董汉臣免议。自是上滋不悦公。
(节选自方苞《汤司空逸事》)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试一等,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二十六年,上卒免汉臣罪。明珠、国柱愈恚,摘其语上闻,并摭斌在苏时文告语,曰“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以为谤讪,传旨诂问。斌惟自陈资性愚昧,愆过丛集,乞赐严加处分。斌适扶病入朝,道路相传,闻者皆泣下。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未几,疾作,卒,年六十一。
(节选自《清史稿·汤斌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方向公向:偏爱 |
B.上问所肄肄:学习 |
C.第以吾言人第:依次 |
D.明珠、国柱愈恚恚:怨怒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会东官出阁读书,乃为上言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
B.上然之,遂以詹事征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C.公之内召也,比郡士民,争以农器什物塞水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D.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吾孰与徐公美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司空治理有方,这在当时吴淞妇孺皆知。他虽受皇上重视,但最终还是遭人构陷,其中细节,少为人知。 |
B.汤司空为人正直,对待明珠家隶,虽亲自以酒招待他,但遵循原则,不显阿谀之态,致使明珠家隶不悦。 |
C.汤司空关注民生,也深得百姓厚爱。后来,他辅佐教授太子,用自己的学识见解,让皇帝体会到他的忠心。 |
D.汤司空忠心耿耿,有人却诬蔑他诽谤朝廷,而他面对皇上责问,说自己天资愚昧,过错很多,请求严惩。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闻使召之,将命者用故事以客礼请。
(2)比公至,语已上闻,而公未之知。
(3)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乙亥北行日记(四则)①
[清]戴名世
六月初十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十三日,三更启行。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布满空中,雷电大作,大雨如注,仓卒披雨具,然衣已沾湿。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圉人于昏黑中寻一草棚,相与暂避其下。雨止,则天已明矣。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惜无有以此为念者。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象,如山,如怪石,如树,倏忽万状。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是日仅行四十里,抵临淮;使人入城访朱鉴薛,值其他出。薄暮,独步城外。是时隍中荷花盛开,凉风微动,香气袭人,徘徊久之,乃抵旅舍主人宿。
二十三日,宿东阿之旧县。是日大雨,逆旅闻隔墙群饮拇战,未几喧且斗。余出观之,见两人皆大醉,相殴于淖中,泥涂满面不可识。两家之妻,各出为其夫,互相詈,至晚乃散。乃知先王罪群饮,诚非无故。
七月初二日,至京师。芦沟桥及彰义门,俱有守者,执途人横索金钱,稍不称意,虽襆被欲俱取其税,盖榷关使者②之所为也。涂人恐濡滞,甘出金钱以给之。惟徒行者得免。盖辇毂之下而为御人之事,或以为此小事不足介意,而不知天下之故,皆起于不足介意者也。是日大雨,而余襆被书笈,为逻者所开,尽湿,涂泥被体。抵宗伯张公③邸第。盖余之入京师,至是凡四,而愧悔益不可言矣!因于灯执笔,书其大略如此。
[注]①《乙亥北行日记》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戴名世从江苏江宁到北京途中的日记,自农历六月初九起,七月二日止。②榷关使者:主管关税的人。③张公:即张英,桐城人,时任礼部尚书。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行数里甫:刚刚 |
B.遍叩逆旅主人门逆旅:旅店 |
C.值其他出值:遇到 |
D.乃知先王罪群饮罪:怪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妇人汲井且浣衣若属皆且为所虏 |
B.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C.至晚乃散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D.盖榷关使者之所为也夫晋,何厌之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十日,所见的是一幅和谐安宁的农家风情图,这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的图景相似,作者特别赞美妇女也参与农业生产的“江北之俗”。 |
B.十三日,作者遇雨狼狈不堪,由雨后道路皆水联想到水利的重要,进而发出“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的喟叹,表达出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心。 |
C.二十三日,记述了一件世态小事,绘形绘声地描写了酒徒猜拳、喧闹、谩骂以及醉后于泥淖中厮搏的情景,虽只有几十个字,但酒徒形象跃然纸上。 |
D.这四则日记所记述的是沿途风光和民情世风,只是一些日常见闻之事,并没有惊世骇俗的内容,但即小见大,从中可见到的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
把原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2)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李贤,字贤和,其先陇西成纪人也。贤幼有志节,不妄举动。尝出游,遇一老人,须眉皓白,谓之曰:“我年八十,观士多矣,未有如卿者。必为台牧,卿□勉之。”九岁,从师季业,略观大旨而已,不寻章句。或谓之曰:“学不精勤,不如不学。”贤曰:“夫人各有志,贤岂能强学待问,领徒授业耶!唯当粗闻教义,补己不足。至如忠孝之道,实铭之于心。”问者惭服。年十四,遭父丧,抚训诸弟,友爱甚笃。
大统二年,州民豆卢狼害都督大野树儿①等,据州城反。贤□招集豪杰与之谋曰:“贼起仓卒,便诛二将,其势虽盛,其志已骄。然其政令莫施,唯以残剥为业。夫以羁旅之贼,而驭乌合之众,势自离解。今若从中击之,贼必丧胆。如吾计者,指日取之。”众皆从焉。贤乃率敢死士三百人,分为两道,乘夜鼓噪而出。群贼大惊,一战而败。狼乃斩关遁走。贤轻与三骑追斩之。迁原州长史,寻行原州事。
八年,授原州刺史。贤虽少从戎旅,而颇闲政事,抚导乡里,甚得民和。十二年,随独孤信征凉州,平之。又抚慰张掖等五郡而还。俄而茹茹围逼州城,剽掠居民,驱拥畜牧。贤欲出战,大都督王德犹豫未决。贤固请,德乃从之。贤勒兵将出,贼密知之,乃引军退。贤因率骑士追击,斩二百余级,捕虏百余人,获驼马牛羊二万头,财物不可胜计。所掠之人,还得安堵。加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魏恭帝四年,王师东讨,朝议以西道空虚,虑羌、浑侵扰,乃授贤使持节、河州总管、三州七防诸军事、河州刺史。河州旧非总管,至是创置□。贤乃大营屯田,以省运漕;多设斥候②,以备寇戎。于是羌、浑敛迹,不敢向东。五年,宕昌寇边,百姓失业,乃于洮州置总管府以镇遏之。遂废河州总管,改授贤洮州总管、七防诸军事、洮州刺史。属羌寇石门戍,撤破桥道,以绝援军。贤率千骑御之,前后斩获数百人,贼乃退走。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入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虏遂震慑,不敢犯塞。饿废洗州总管,还于河州置总管府,复以贤为之。
高祖思贤旧恩,征拜大将军。天和四年三月,卒于京师,时年六十八。高祖亲临,哀动左右。赠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泾原秦等十州诸军事、原州刺史。谥曰桓。
(选自《周书·列传·卷二十五》,有删节)
【注】①大野树儿:人名。大野(dà yě),后魏赐谢总为大野氏。②斥候:侦察兵。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师受业,略观大旨而已受:通“授”,教授 |
B.贼起仓卒,便诛二将卒:通“猝”,仓促 |
C.贤虽少从戎旅,而颇闲政事闲:熟悉 |
D.高祖亲临,哀动左右动:感动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必为台牧,卿□勉之
②贤□招集豪杰与之谋曰
③河州旧非总管,至是创置□
A.①且②乃③之 | B.①其②因③之 |
C.①且②因③焉 | D.①其②乃③焉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人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 |
B.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人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 |
C.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入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 |
D.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入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贤自小就有志向节操,在他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担负起了抚养教育弟弟的责任,彼此十分友爱。 |
B.对于都督大野树儿杀害州民豆卢狼、据城作乱一事,李贤认为谋划得当,就可以诛杀为首的将领,平定叛乱。 |
C.李贤在跟随独孤信平定凉州后,又安抚了张掖等五郡,不久,又带兵击退了抢劫百姓的茹茹族,百姓得以安居。 |
D.李贤在河州担任总管期间,积极备战,打得羌族、浑族害怕不敢进犯,从而境内太平。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各有志,贤岂能强学待问,领徒授业耶!唯当粗闻教义,补己不足。
(2)贤固请,德乃从之。贤勒兵将出,贼密知之,乃引军退。
(3)贤乃大营屯田,以省运漕;多设斥候,以备寇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