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减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材料二:日本的第一个防灾法是《备荒储蓄法》,制定于明治13年,即1880年。之后,日本陆续制定了一系列专项灾害防治法律。1961年日本更制定了《灾害对策基本法》,这是日本灾害应对的基础性法律。迄今已进行了23次修改,平均每两年修改一次。可以说,日本的防灾法律体系已经比较完善。
——吴飞《日本防灾立法的体制和精神》《中国改革》2008年第7期
材料三:国土厅防灾局是日本中央防灾会议的日常办事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全国防灾对策。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都制定了防灾对策规划。日本的都、道、府、县、市的消防局和消防队是地方紧急防灾对策本部所属的紧急救助队伍。日本重视建设“城市防灾中心”及完善公众社区的自救体系发挥着平时可进行防灾培训和对居民科普教育的基地的作用,遇到灾害时可起到防灾对策场所的功能。
——吴飞《日本防灾立法的体制和精神》《中国改革》2008年第7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结合史实从政治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三在救灾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近代明治维新和二战后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分析日本救灾减灾成功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反映出历史学的价值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黄安年教授指出:“本世纪(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请回答:
结合史实论证上述观点的正确性,并总结两次改革给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石窟艺术

图1云冈石窟第20窟大佛图2 敦煌莫高窟彩塑
材料二《全球通史》一书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中说,“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人类社会的发展才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比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包括了国际流通过程和国际生产过程的全球化,即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起来了。
——卫兴华、林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1)不同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石窟艺术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请指出图2与图1的不同之处,并据此说明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
(2)简述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如何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的?
(3)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迅速发展,有人称其为一把双刃剑,你是怎样理解的?现代中国是如何应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
阅读下列材料:
在“百日维新”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约180条。
光绪帝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在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了一些强行封查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
光绪帝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止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
9月5日,康有为连上两折,提出剪发辫,改穿西装,改元迁都,许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难以接受。
请回答:
(1)概括戊戌变法法令的除旧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指出戊戌变法有何弊端?说明了什么?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初期的官制,是鲜卑官制和汉制相互混杂的。官吏的名称多仿照自然物之名而起,如奔走的使者,叫做凫(伯)鸭,取其快速之意;把纠察官叫做白鹭,取其延颈远望之意。北魏初期在每州设置三刺史,每郡设三太守,每县设三令长,分别由一个鲜卑贵族、两个汉族官员充任。这是因为鲜卑贵族缺乏统治汉地的经验,不得不起用汉族官员。但是北魏政府又对 汉族官员不够信任,于是派一个鲜卑贵族来监视。同时设置两个汉族官员,目的是相互牵制。孝文帝改制以后,一职三官制废除,一律改为中原传统的一职一官制。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北魏初期官制的特点。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针对这一特点孝文帝是如何改革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
——《资治通鉴》
材料四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四,见税什伍。……”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简述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弊端。
(3)虽然商鞅变法存在弊端并且曾遭到强烈的反对但还是成功了,试结合材料和有关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