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等国对伊拉克的军事战争虽然结束了,但伊拉克的局势依然十分混乱,战后重建工作进展缓慢,伊拉克民族的命运和未来将会如何,世界在拭目以待。完成下列问题:
(1)一战前伊拉克在哪一个帝国的控制之下?一战后,包括伊拉克在内的中东地区被委任给哪些国家统治?
(2)1960年,伊拉克为什么与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国家发起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举例说明这一组织在国际事务中曾经发挥的重要作用。
(3)美国于1991年和2003年两次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其实质目的是什么?(4)目前伊拉克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你认为伊拉克问题应该如何处理?
近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思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太学以五经为教材,进行经学教育。国家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较为严格的审
定。太学只允许传授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则被拒之门外。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两派。今文经学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经书,以董仲舒为首的一批儒家学者利用“阴阳
五行”学 说将儒学神学化,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命题。
-----《两汉太学的初兴》(中国教育史论----太学)
材料二 恭亲王奕于1860年奏议兴办京师同文馆,选八旗子弟,学习外文,并让广州、江苏督抚各选一人来京任教。但因“无人可派”,同文馆“日久未能举办”。帝国主义则乘隙而入,英国立即选派教士包尔誊为英文教习。
-------《历史教学》1981年02期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太学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2)依据材料二,说明京师同文馆创办之初的性质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师同文馆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之间的内在联系。
(10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欧洲旧思想 |
乙中国旧思想 |
丙欧洲新思想 |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1)据表中甲、乙内容,概述“欧洲旧思想”与“中国旧思想”的异同点。
(2)你认为梁启超做出上述比较的真实意图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的意愿在当时没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隋文帝改革地方行政制度的一项重大措施,是完全废除了汉代以来州郡长官可以自行辟署置僚佐的制度。州郡牧守自辟僚佐,是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属吏和举主之间,由于形成了牢固的封建依附关系,往往唯主之命是从,而置封建国家的利益于不顾。自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世家大族垄断了品第人物;荐举官吏的权力,州郡僚佐的辟署,实际上又为世家大族所左右。这种情况,不利于中央集权。北魏末年和北齐时期,州郡僚佐大多由吏部铨授,但州郡长官自署僚佐的制度并未废除。隋文帝把州郡僚佐的任命权,完全收归吏部,全国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任命,吏部考核。同时规定县佐必须回避本郡,任期三年,不得连任。这样就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中国国学网《隋代地方官制》
(1) 根据材料分析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的原因。
(2) 根据材料指出隋文帝改革地方行政的措施及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它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各种民族主义运动相竞争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但是,在19世纪后半世纪,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其原因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注: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影响,在于俾斯麦用马基雅维里式的外交手腕和他所称的“铁血”战争成功地统一了德国。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当二十世纪开始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苦心焦虑关注的中心问题。到这个世纪快要结束时,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迈开大步前进,过上小康的生活,满怀信心地面向未来。
——摘自金冲及《中国百年历程的启示》
材料三
《共产党宣言》发表 |
五四运动 |
十月革命 |
1832年议会改革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日本明治维新 |
洋务运动 |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
辛亥革命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前后民族主义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思想和民族政策。
(3)以“19世纪后 运动的发展”为主题,从上述表格中选出三个历史事件,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历史事件,以这4个事件为材料,写一篇小短文。
要求:主题明确;事件选择完整、准确;材料运用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的果阿(印度)、里斯本(葡萄牙)航线,长崎(日本)航线,马尼拉(菲律宾)航线,把生丝、丝绸、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运往各国。西班牙人的“马尼拉大帆船”(Manila Galleon)则把从福建月港等地运来的中国商品,销到美洲墨西哥、秘鲁、巴拿马、智利。后起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把中国商品卷入规模更大的全球化贸易之中。
这种盛况与江南市镇有着密切的联系,出口的生丝、丝绸主要来源于太湖流域的丝绸业市镇。中国的这种全球化贸易,使大量生丝、丝绸、棉布流向各国,由于海外各国始终处在结构性贸易逆差之中,导致白银货币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据弗兰克研究,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了37000吨和75000吨白银,各有27000吨和54000吨运到欧洲,两个世纪合计81000吨。在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39000吨)又转手到亚洲,其中17世纪为13000吨,18世纪为26000吨。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入中国。另外,有3000吨到10000吨,甚至高达25000吨白银是从美洲直接通过太平洋运到亚洲,而这些白银的大多数也最终流入中国。
——摘自《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繁荣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