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中后期有人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材料二: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乐与为朋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唯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材料三: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楫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为“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
——《蒹葭堂杂著摘抄》
材料四:“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王夫之《黄书》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怎样社会风气与观念?
(2)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这种风气与观念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13分)法国丹纳说:“要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处的时代精神和风貌概况。……”阅读材料,解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我国古代宋朝的两幅绘画作品
图1《清明上河图》图2《货郎图》
材料二
图3 中世纪的圣母像图4 拉斐尔的《椅中圣母》
材料三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体现此艺术风格的时代背景。
(2)从图3到图4,作品的艺术风格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这一作品的思想性。
(4)综合以上分析,谈谈你对艺术创作的源泉和生命力的认识。
阅读下列图片: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图一至图三的条约各是在哪一场战争后签订的?这些战争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当时怎样的政治局势?
(2)面对这样的形势,列举两件中国军民进行不屈不挠抗争的事例?
(3)图一至图三各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4)在《马关条约》的各项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什么?由此反映出列强侵华进入到怎样的新阶段?
(5)《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在条约中是如何体现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等。
材料二: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皇帝任命帝国官吏;皇帝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的全部陆军组成一支统一的军队,在战时、平时均由皇帝统率;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结束。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
材料四:“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康熙皇帝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英国的什么文件?英国颁布此文件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出自德国的什么文件?它体现出什么特征?
(3)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政体有什么异同?
(4)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三分析英美两国元首与各自议会(或国会)之间关系的差异。
(5)与材料二中的“皇帝”比较,材料四中“朕”的权力有何不同?其反映了什么性质的政体?
科技的不断进步,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7世纪中期开始,近代科学在一批巨人的推动下产生,在这批巨人当中,排在最中心位置的是一位妇孺皆知的人,他就是艾萨克·牛顿。——《大国崛起》
材料二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时间与物质分布、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新的宇宙观,同时使得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如此结合而产生了天体物理学,为人类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更广泛的途径。 ——摘自《宇宙探险》
材料三从神舟一号无人试验飞船到神舟五号乃至“神六”、“神七”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再到即将于2011年发射的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中国突破了一系列航天领域的关键技术。中华民族,这个充满蓬勃生机的民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问天之旅中,不是在走,而是在加速奔跑。
——2010年11月6日新华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把牛顿“排在最中心的位置”。
(2)指出材料二中科学理论有什么新发展?简要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航天事业迅速发展的有利因素。
古今中外,政府和社会精英对于社会和谐都有过许多思考与实践。
材料一孙中山始终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最高理想,毕生致力于此。他的“大同”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民生主义”主张里。在他看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刘雅丽《略论孙中山的大同思想、道德观与和谐社会》
材料二狄更斯著名的小说《双城记》,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巴黎和伦敦这两座城市为背景,借古喻今,希望为社会矛盾深刻的19世纪英国寻求出路。狄更斯说,不满情绪广泛地存在于英国的社会中,可能由于任何一个很小的原因,一下子变成前所未有的一场可怕的大火。……。
——《现代快报》2011年8月14日《伦敦与巴黎骚乱对比》
材料三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2月19日)》
(1)在20世纪20年代的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就民生方面提出了哪些有利于发展和谐社会的思想?你是否赞同材料一中孙中山先生认为的“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主张?请简要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二,以狄更斯为代表的文学流派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什么?试列举该流派2个其他代表作品。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党在21世纪构建和谐社会思想上所做的重要努力及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