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郡县”之辩是古代政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因时而异、价值多元的命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
……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夕之矣……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封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顾炎武《郡县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周青臣”与“淳于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概括他们各自的理由。
(2)材料二从哪些视角分析了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进步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主要表现。对此,顾炎武在材料三中提出了怎样的改良策略,其实质是什么?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中秦朝、唐朝、明清之际探讨“封建制”和“郡县制”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这一命题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82年3月,日本政府为了制定一部满足帝国统治需要的宪法,专门派出以伊藤博文为首的“宪法考察团”去欧洲考查。在德国期间,柏林大学的一位教授给他们提出建议:“在欧洲各国中,德国情况和日本最为近似,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如今日本开设议院,亦不可以议院之多数决定事项”。
伊藤博文等人对此非常信服,便决心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制定日本帝国的宪法。
请回答:
(1)德意志帝国宪法是在什么时间制定的?该宪法有什么局限性和进步性?
(2)“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探究:一组耐人寻味的数字
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1870年才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宪法是标志),此后才一直实行共和制。1789-1870年一共是81年,其中建立过第一、二共和国。第一共和国1792年建立,到1804年第一帝国正式建立,第一共和国只有12年。1848年第二共和国成立,到1852年第二帝国建立,第二共和国只存在了4年。两个共和国总共16年,81年里有65年处在君主制度之下(包括君主立宪制)。
思考:法兰西共和之路的艰难历程说明了什么问题?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下图所示是美国立法重地——联邦国会大厦。国会议员们只要在这个屋顶之下说什么都可以,怎么说都不犯法,都不会被逮捕被定罪。他有立法豁免权。而如果你不是国会议员,就不得在这里发表任何政治演说,不能有任何政治示威的行动。……那是为了保障立法者,能够在绝对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把他所代表的选区的民众意见,顺畅地说出来,如果让议员们身处狂热民众的实际包围之下,甚至用武力驱赶议员,所谓民主当然就全玩完了。
材料二:1789年,经过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努力,美国宪法增加了十条修正案(政治不得立法等)。……华盛顿当选为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教材
材料三:右下图是举世闻名的西安秦兵马俑,1998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任期内来华访问时曾到此参观。当他步出展馆时,发现一小女孩站在高处观望他。双方招呼并对话:
克林顿:你为什么站那么高?
小女孩:可以看清楚美国总统。
克林顿: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
小女孩:管美国人(民)。
克林顿:(略微思索后)准确地说,是美国人民在管总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对国会大厦使用的规定,在英国史上能找到哪一法律文献的规定与之相似?
(2)试就材料一所述立法议员受到压力的情况,从中外历史上各举一例。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美国宪法、选民、议会、总统、政府之间相互关系如何?
(4)你认为克林顿和中国小女孩的认识为什么会有差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政制度的建设则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
材料一 1787年宪法签署时的场景
注:右上方站立在书桌旁的即为担任主席的华盛顿,中部持杖者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其右边与他讲话的人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坐在富兰克林左边桌旁的是被誉为“美国宪法之父”的詹姆斯·麦迪逊
材料二 每当人们谈到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时,都会记起他:华盛顿。他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创立了一个共和国;他主持了制宪会议,为美利坚合众国宪政体制奠定了基本结构和框架。
材料三 在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上,富兰克林一直在琢磨刻在华盛顿座椅上的太阳是日出还是日落。当他含着激动的眼泪在宪法文本上签字后,他说:“现在,我很高兴地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场景发生的地点在哪里?除去材料中介绍到的人物外,主要是哪些人参加了这一次隆重的签署仪式?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宪政体制及其突出特点。
(3)试从1787年宪法确立的宪政体制的角度谈谈你对“日出”一词的理解。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两国已形成一套较为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请分别说出这时俄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是怎样的,与英法的主要差异是什么?从这四个国家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所走的道路,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历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