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恢复受战争破坏的各国经济,稳定各国汇率,平衡国际收支,促进非歧视性贸易的发展,在战争后期美国和各盟国都希望能在战后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金融组织。也希望缔结统一的关税贸易协定,以消除国际贸易的障碍。1944年夏,美、苏、中、法等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经过三周的协商讨论,会议最终通过了三个重要文件:《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及其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决定成立两个国际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年12月,在美国国务院举行了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仪式,宣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正式成立。1947年10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标志着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吴于廑、齐世荣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据统计,1946—1949年,美国的对外投资增加了近50%,到1970年,美国资本输出总额达1 555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左右。另一方面,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1948一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一1970年为11%。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  1994年世界贸易纽织(WTO)成立,取代了“关贸总协定”。随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纽织,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纽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国。截止到2006年4月,WTO成员国已达149个,其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90%。世贸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称为维护当今世界经济健康运转的世界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形成的共同背景。
(2)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战后初期的“关贸总协定”与1994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作用的不同,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和分析,谈谈你对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雅尔塔体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5年浙江卷自选模块0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了针对荷兰人的歧视性法令,规定:“凡从欧洲运到英国的货物,须由英国船只或原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是从亚、非、美洲运送到英国的货物,须由英国船只运送”。到了18世纪,荷兰在经济发展和海外活动方面已落后于英国。
——摘编自刘祚昌等《世界史·近代史编(上)》
材料二克伦威尔说:“真正的绅士我固愿尊敬有加,但与其信俗所谓‘绅士’,还不如信披黄袍色大衣的队长,任这种穿便服的人充骑兵队长”。这班队伍以“铁骑军”著称于世。“铁骑军”的雅号起初赠与他们的领袖,但不久即为全军所公用。
——摘编自屈勒味林《英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颁布歧视性法令的目的和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伦威尔“铁骑军”的来源及选拔军官的标准。

(2015年江苏卷历史第24题B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2015年福建卷文综第41题C题)【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鞠(审问)裳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闻,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树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

(2015年海南卷历史3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诺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国际联盟大会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大会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大会的成员国一致通过;行政院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四个非常任理事国的代表组成,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行政院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行政院会议的理事国一致通过,如发生盟约所禁止的战争时,行政院可就制裁提出建议。
——摘编自于琳琦《国际联盟的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联盟与联合国宗旨的共同之处。
(2)与联合国相比较,国际联盟在组织和表决程序方面存在哪些缺陷使其宗旨难以实现?

(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信息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把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2)材料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斗争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