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江阴。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时士诚全据吴,跨淮东、浙西,兵食足。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太祖谕良曰:“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良奉命惟谨,备御修饬。以败敌功,进枢密院判官。士诚大举兵来寇,艨艟蔽江,其将苏同佥驻君山,指画进兵。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合击,大败之,俘斩甚众。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当是时,太祖数自将争江、楚上流,与陈友谅角,大军屡出,金陵空虚。士诚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太祖尝召良,劳之曰:“吴院判保障一方,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吾其无东顾忧矣!”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仍遣还镇。寻大发兵取淮东,克泰州。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洪武三年进都督同知,封江阴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五年,广西蛮叛,良出靖州讨之。数月,收潭溪,开太平,歼清洞、崖山之众于铜关铁寨。诸蛮皆震慑,内附,粤西遂平。十二年齐王封青州王妃良女也遂命良往建王府十四年卒于青年五十八赠江国公谥襄烈
(节选自《明史•吴良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汝约束士卒,毋外交约束:管束
B.寻复寇常州寇:侵犯
C.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延:召见
D.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宴然:安定太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毋与争锋与陈友谅角
B.并为帐前先锋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
C.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D.其将苏同佥驻君山吾其无东顾忧矣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良有“勇略”的一项是(    )(3分)
①能没水侦探                     ②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
③奉命惟谨,备御修饬             ④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⑤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           ⑥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阴为军事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吴良在担任江阴指挥使时,奉太祖命休整防备,不主动出击。
B.太祖对吴良评价甚高,认为他在保障一方安定上功劳很大,让宋濂等人写诗文赞美他。
C.吴良在担任都督同知期间,不仅枕戈达旦,训将练兵,而且还兴办学校,大开屯田,因此深受太祖欣赏。
D.在平定广西蛮族叛乱时,吴良仅用数月时间,就剿清了叛军,其他各蛮族深为震慑,纷纷归附。

断句和翻译。
(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十二年齐王封青州王妃良女也遂命良往建王府十四年卒于青年五十八赠江国公谥襄烈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
②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
韩延寿字长公,燕人也,为颍川太守。颍川多豪强,难治,国家常为选良二千石。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人人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其迹而大治。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举行丧让财,表孝弟有行;修治学官,春秋乡射,陈钟鼓管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武,设斧铖旌旗,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正、五长,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吏无追捕之苦,民无箠楚之忧,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其县尉至自刺死。及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因喑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史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曰:“《孝经》曰:‘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毋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其纳善听谏,皆此类也。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知非常:不同寻常的事情。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过法:逾越法规
C.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禁止:禁则停止。
D.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负:压迫,侮辱。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迹而大治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遗策
B.①恩施甚厚约誓明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①率以孝弟②移船近邀相见
D.①延寿欲更改之,教礼让②相如持壁却立,睨柱,欲击柱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延寿治理颍川期间,根据当地俗多怨仇的情况,教民以礼让为先,并制定各种法律,导民向善,使颍川得以大治。
B.韩延寿崇尚礼仪,爱好古代教化,每至一处就聘请当地贤士,以礼待人,广泛听取他人谋议,接纳诤言;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以整治州郡,因此辖区社会安定,奸人不敢入内。
C.韩延寿对属下,以礼相待,遇到有欺瞒或对不起自己的人,就先指责自己,致使下属伤心后悔,有的甚至以死谢罪。
D.韩延寿能接纳规劝并知错能改。他对于自己错降罪于骑吏一事诚恳认错并重用了直言规劝自己的门吏。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
(2)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毋亏大化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涉坟,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其木杮蔽江而下。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时朝议咸谏伐吴,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节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浚博涉坟,美姿貌典:典籍
B.皆望风自引而去:离开
C.郡边吴境,兵士役苦:艰苦
D.三者一,则难图也乖:违背,不一致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B.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C.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D.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浚后来变得开通豁达,州郡征召他为河东从事,官吏中那些不廉洁的人,听到消息后,都自行离去,刺史徐邈将自己女儿嫁给他。
B.王浚任巴郡太守,严明法令,对生育的人实行休整并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婴儿有数千人,就任益州刺史后,将盗贼张弘等全部杀掉,深得百姓爱戴。
C.王浚就任益州刺史后,大造连舫大船,舟船规模很大,前所未有。王浚用木材建城,树起高台,有通向四方的大门,城上可以骑马往来。
D.武帝谋划伐吴,朝廷百官都劝阻皇帝讨伐吴国,王浚力排众议,上书皇帝分析利弊得失,皇帝非常同意其看法。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
(2)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陛下:指皇帝。
B.荆轲笑武阳顾:回头看。
C.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假借:宽容、原谅。
D.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轲提:掷击。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王还柱走图穷匕首见
B.(秦王)乃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C.使毕使前青,取之于蓝而青
D.因左手把秦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和宾客 “白衣冠”送行,说明这可能是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声,营造了悲怆的氛围。
B.荆轲与秦王的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献图时,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
C.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D.作者只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表现了荆轲的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质。

断句翻译:
(1)翻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请为划线句用“/”断句并翻译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边邑)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下面是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其中正确的几项是()

A.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B.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C.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D.不卑不亢,善于激将

E. 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翻译下列句子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给下列文言断句。(3分)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洲。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李翱《杨烈妇传》)
注:爨:cuàn 烧饭
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将其玉帛 掠:抢劫。
B.侃率之以城 乘:登上。
C.不如去亟:赶快。
D.则人谁肯矣固:坚固。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如逃,谁守虽然,岁满罢去
B.府库皆财也太子及宾客知事者
C.重赏令死士秦晋围郑,其无礼于晋
D.之千钱失其所,不知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⑥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坚守。
B.杨氏对召来的吏人百姓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不做叛军之人。
C.李侃带领召集的几百人备战,杨氏亲自为他们做饭送饭,并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准备战死决不投降。
D.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了他,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叛军在主帅被射死后撤退,项城得以保全。

翻译下列句子。
(1)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