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识画报》2004年第一期的文章《一棵树和一座古城——马六甲掠影》中有一幅插图:马六甲河口兀立着一艘西欧人首次远航至此的巨大木船.尽管历经沧桑依然保存完好。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这艘船最有可能属于哪个国家
A.葡萄牙 | B.西班牙 | C.荷兰 | D.英国 |
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有期,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龚自珍的表述,反映了当时士大夫的思想是
A.天下观念开始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 | 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 |
C.抛弃了夜郎自大的天朝上国的思想 | D.仍满足于“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 |
《焚书》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之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憾其夫,而公谓我原之欤?”李贽此话的实质是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B.反对思想专制,建立民主政治体制 |
C.批判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 D.主张人们应该理性的独立思考问题 |
关于朱熹“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的命题与王守仁“心即是理”思想的差别,王守仁说:“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外义也。至善者心之本体也。”这表明王守仁认为
A.朱熹所说的“定理”不是“至善”的“义” |
B.至善作为道德原理可能存在于外部事物 |
C.事物的道德秩序只是来自行动者赋予它的道德法则 |
D.道德法则是纯粹外在的 |
下图是14世纪欧洲画家根据《马可·波罗游记》而创作的中国杭州市景图。对此画的评论较为合理的是
A.是反映14世纪杭州市景的一手史料 |
B.是反映当时欧洲人中国观的一手史料 |
C.是反映当时欧洲城市景观的一手史料 |
D.就史料意义而言,无任何可利用价值 |
《全球通史》中写道:“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负责的官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初步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
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
C.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D.废除封建政治,建立了分封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