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乙酸乙酯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实验室利用右图的装置制备乙酸乙酯。
(1)与教材采用的实验装置不同,此装置中采用了球形干燥管,其作
用是:                                                             

(2)为证明浓硫酸在该反应中起到了催化剂和吸水剂的作用,某同学利用上图所示装置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实验开始先用酒精灯微热3min,再加热使之微微沸腾3min。实验结束后充分振荡小试管II再测有机层的厚度,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编号
试管Ⅰ中试剂
试管Ⅱ中试剂
测得有机层的厚度/cm
A
3 mL乙醇、2 mL乙酸、1mL18mol·L1浓硫酸
 饱和Na2CO3溶液
5.0
B
3 mL乙醇、2 mL乙酸
0.1
C
3 mL乙醇、2 mL乙酸、6 mL 3mol·L1 H2SO4
1.2
D
3 mL乙醇、2 mL乙酸、盐酸
1.2

 
①实验D的目的是与实验C相对照,证明H+对酯化反应具有催化作用。实验D中应加入盐酸的体积和浓度分别是__________mL和__________mol·L1
②分析实验                (填实验编号)的数据,可以推测出浓H2SO4的吸水性提高了乙酸乙酯的产率。
③加热有利于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但实验发现温度过高乙酸乙酯的产率反而降低,可能的原因是                                                         

科目 化学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化学课外小组用海带为原料制取少量碘水,已知:海带中碘元素以I形式存在。提取碘的原理是“在酸性条件下用H2O2将I氧化为碘单质”。
反应后,再进行以下实验步骤:
①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②把50mL碘水和15mL 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盖好玻璃塞,倒转漏斗用力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③检验分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的玻璃塞是否漏液;④旋开分液漏斗活塞,用烧杯接收下层液体;⑤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液体;⑥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⑦静置,分层。
就此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1)写出用海带制取单质碘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顺序为: ® ® ®⑥®⑦®④®⑤。
⑶第②步操作的名称是_______ _____,
⑷第②步中,可以用来替代CCl4的溶剂有:

A.汽油 B.酒精 C.苯 D.水

(7分)下图是利用红磷验证燃烧条件的实验装图。

(1)简要叙述检验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磷是一种可燃物,请验证:红磷发生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中,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
能燃烧(两个条件须分别验证),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燃烧。
【实验说明】止水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锥形瓶A中盛满了氧气;管C中盛满了氮气,并放有红磷固体;试管D是空试管:分液漏斗B中装有蒸馏水。在实验时,蒸馏水不够可以得到补充。
【实验步骤】在完成气密性检查后,按照上述的要求,设法填装好试剂,并连接好整套实验装置。若要求实验过程中不得拆、装仪器,请设计后续的实验步骤,并按要求完善下表。在后续实验步骤中,有一步骤为“盖灭酒精灯,待管C恢复到常温”,请把这一步骤用“题示”两个字填入下表相应步骤的“操作”栏中,且不必填该步骤对应的“预计现象及得出的结论”栏。

步骤
操作
预计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现象:
结论:




现象:
结论:




现象:
结论:


继续保留步骤③的所有操作,并点燃
酒精灯
现象:红磷燃烧,冒出大量白烟
结论:燃烧同时满足有充足氧气与温
度达到着火点两个条件

【实验反思】
Ⅰ.后续实验步骤①②③中,有一步骤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是
Ⅱ.有人又认为按照步骤④进行操作,要产生步骤④的预计现象。锥形瓶A中的气体和分液漏斗B中的液体,除了可以是氧气和蒸馏水的组合外,还可以是另外的两种组合:(两种组合中的气体不同,且都不是氧气:两种组合中的液体酸碱性不同,且都不是蒸馏水)
组合l:A中:,B中
组合2:A中: ,B中

甲、乙同学在学完酸的化学性质后,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结束,甲、乙同学依次将废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中,然后进行了讨论。
【观察与讨论1】甲同学在做实验时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于是对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能发生反应表示怀疑。但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实验时向氢氧化钙溶液中应先滴几滴酚酞试液,再滴加适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1)时,就可以说明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观察与讨论2】当乙同学沿废液缸内壁缓慢倾倒液体时,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了白色沉淀。经过讨论确定,甲、乙同学试管中废液含有的溶质分别是(2)(3)(均写化学式),才会出现上述现象。
为了科学处理试验后的废液,甲、乙同学决定对废液缸中最终废液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最终废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猜想:废液中含有NaCl、CaCl2两种物质
乙同学猜想:废液中含有NaCl、Na2CO3两种物质
【活动与探究】甲、乙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分别同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
得出结论:甲猜想不成立,则 乙猜想成立。
乙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氯化钙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得出结论:乙猜想成立,则甲猜想不成立。
【反思与评价】(4)请对甲同学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给予评价
【表达与交流】(5)甲、乙同学确认了最终废液中溶质的成分。你认为处理该废液的方法是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甲、乙两个充满氧气的密闭容器中各加入一定量的碳粉,在高温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结束后,两个容器中的碳粉都已完全消失。该小组成员对反应后两容器内气体进行如下探究:
⑴小红同学对甲容器中气体的组成提出如下四种猜想:
①只有CO②只有CO2③只有O2④CO和O2的混合气体
你认为上述猜想中明显不合理的是填序号)
⑵小明同学认为甲容器中的气体还可能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他准备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若小明的猜想成立,则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装置C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⑶小芳同学对乙容器中气体的组成提出了除上述猜想外的另一种合理猜想,她的猜想是,于是她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验证其猜想:
【步骤1】先加热装有铜丝网的玻璃管一段时间后,再通入乙中的气体,观察现象;
【步骤2】将乙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指导老师在分析其实验方案后,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错误或不足。
①步骤1应先通入乙中气体一段时间后方可加热。你认为这样修改的原因是
②没有必要进行步骤2的实验,其理由是
⑷若反应前甲、乙两容器中碳粉与氧气的质量比分别表示为 (mC/mO2)甲
和(mC/mO2)乙,当小明和小芳的猜想均成立时,则(mC/mO2)__________
(mC/mO2)(填“﹥”、“﹤”或“=”)。

(10分)如图所示,在实验室里,通常利用浓硫酸与乙醇混合加热制乙烯,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瓶中溶液变黑,装置(Ⅱ)中经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⑴甲同学认为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能证明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了,你认为甲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____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Ⅱ)瓶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能证明乙烯发生了氧化反应
B.(Ⅱ)瓶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能证明乙烯发生了加成反应
C.(Ⅱ)瓶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证明通入的气体是纯净物
D.(Ⅱ)瓶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只能证明通入的气体一定具有还原性

⑵乙同学取(Ⅱ)瓶中少量溶液于试管里,加入盐酸和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据此他认为乙烯中一定混有SO2,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可靠?_______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你认为不可靠,请改进上述实验方案,证明乙烯中是否含有S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丙同学在装置(Ⅰ)和(Ⅱ)之间增加了一个装有足量_____________溶液的洗气瓶,即可证明乙烯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