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所学知识,比较中共历史上的两次整风运动在内容和影响上的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杜鲁门主义”的战略,美国原想通过扶助蒋介石并使之统治中国,再以它为据点进行反共的战略。由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远东的战略而破产。于是,日本在美国的亚洲战略中变得重要起来,即美国打逄使日本替代原来拟想中的蒋介石政权,而成为其亚洲的反共据点,为了实施这一新战略,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美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放宽了对日本的惩罚,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建设“远东工厂”就是最好例证。
材料二传统经济思想认为资本主义是可以自动校正的体系,在自由放任的情况下运转得最好。……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
——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下)
材料三有的论者更进一步指出,作为当今世界的惟一超级大国和对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国家,美国要的并不是各国平等、相互尊重的全球化,而是要使全球化变成“全球的美国化”。
——摘自《从“世纪历史”理论看全球化》
材料四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发欧美国家对全球化新一轮反思浪潮,要求重估全球化的利弊。在过去的10年,全球化主要是贸易与投资的全球化,这种经济全球化不仅是“北方的”(发达地区如括欧洲、北美与日本),而且也是“全球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从富裕的北方不断扩散到贫穷的南方(发展中国家),许多原来不属于这个“全球”经济的国家逐步加入进来,如中国与前苏联的许多国家。反全球化构成全球化的反面,其主要不是理论而是行动,是以国际经济会议或者西方国家领导人聚会为对象的街头大规模抗议。反全球化分子担心国家的主权与边界遭到全球化的削弱,指责全球化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些还试图阻止全球化的趋势。
——摘自《西方对全球化的新反思》《再论反全球化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出现了两极格局,到了20世纪70年代产生了新变化及影响分别是什么?据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材料二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何异同?目前中国经济体制与材料二的经济体制有何最大相同之处?
(2)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全球的美国化”?
(3)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四中关于全球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或对材料几种观点进行辩证分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对比一战前后的欧洲地图,说出其政治版图发生了哪些变动?(4分)
(2)一战后,为维护世界和平,世界各国做了哪些努力?(6分)
历史,记录着人们为了生存发展进行的不间断的努力。依据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历代王朝统治核心区域的变化”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迁移”有何不同,并归纳出影响核心区域变化的因素。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英国跃入世人的眼球而一发不可收拾……直至《1763年公告》的发布,英国最终打败法国,近代英国完成了崛起的过程。
【居右】——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2)在下列词中任选4个,运用这4个词对“英国的崛起”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选词准确、阐释清晰
无敌舰队 |
亨利八世 |
清教 |
光荣革命 |
大宪章 |
拿破仑战争 |
牛顿 |
新模范军 |
克伦威尔 |
天主教 |
工业革命 |
权利法案 |
鸦片战争 |
莱布尼茨 |
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排放总量的80%。20世纪50、60年代,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工业迅猛发展与公害泛滥的年代,至今被称为“世界八大污染事件”中的六件发生于此时期的美国、日本以及英国。
1972年6月5日,第一次国际环保大会——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世界上133个国家代表出席。会议通过《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行动计划》,中国政府派出40人的代表团参加。1979年9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性原则并被广泛接受;1996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九五”期间全国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2014年9月召开联合国气候峰会,众多发展中国家代表提出历史上的欧美国家通过基于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发展模式已不应再被模仿。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权益的基础上,提出遵循公平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关于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原创】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也并未实现真正的和平,局部战争与民族、宗教冲突、领土争端不断,请依据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8世纪中期以来的历史看,克里米亚一直隶属俄罗斯,是俄罗斯帝国梦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为夺取它所付出的代价可谓不小。……尽管如此,当年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并没有引起俄罗斯人的强烈反感:一方面,领土变更是在强盛时期的苏联国内进行;另一方面,俄罗斯在苏联占据特殊地位,“划归”事件并未触及到俄罗斯的根本利益。
材料二(克里米亚)现年80岁的老妪阿列夫京娜•克利莫娃一大早就来到塞瓦斯托波尔一处投票站投票。她说,自己出生在俄罗斯,希望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不过,她对西方国家威胁制裁俄罗斯感到担忧。“我想,美国、法国等国会作出负面举动,”……现年57岁的塔季扬娜•伊申卡把选票投给俄罗斯。她说:“我们想回家。这里是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整个塞瓦斯托波尔都想回家。”
材料三此前,欧盟、英国、意大利、法国和美国的代表声称,他们不承认乌克兰公投结果。克里米亚议会议长康斯坦丁诺夫表示,西方政治家有关克里米亚公投是不合法的声明是“亵渎行为”。他说,公投是绝对合法的。
材料四专家指出,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是出于自身政治目的的考量,按照自己的意愿解读国际法。当年在科索沃问题上,西方强调“人权高于主权”,强力推动科索沃公投独立,如今在克里米亚问题上又强调维护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这样的自相矛盾表明,西方国家没有固定标准,什么于自己有利,就支持什么。
——上述材料均来自凤凰网新闻
(1)乌克兰的动荡反映了当今世界格局的什么特点?材料二的内容说明什么问题?
(2)有人说克里米亚的公投结果中国投了弃权票,这是因为中国怕台湾也会效法,请你结合史实评述这个观点。
(3)依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评述西方大国不承认克里米亚公投结果。
【原创】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策设计人员选择对西欧的援助,作为美国关注的第一个课题,这并不表明他们忽视其他紧迫和严重的问题,也并非他们毫不考虑从全世界范围协调长期政策的使命。他们这样做只不过意味着,西欧看来是执行长期计划最有效的措施。
──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
材料二显然,伴随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11月决定不派前苏联坦克开入东德不断扩大的反政府起重机正在拆除勃兰登堡门前的一段柏林墙非暴力烛光抗议运动,听任象征分隔东西欧“铁幕”的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了。前苏联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破产了。
材料三译注甚至在哈里•杜鲁门领导下的美国与斯大林领导下的前苏联仍作为同盟国进行对德国的战争时,1945年杜鲁门就曾秘密地向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下令,准备对前苏联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华盛顿对于战争的存在没有任何多愁善感,这无非是一门生意,一门表面被温和地冠以“美国世纪”之名,实则是建立无可匹敌的美国统治地位的生意。
(1)由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苏关系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一中“他们这样做只不过意味着,西欧看来是执行长期计划最有效的措施”中的“措施”有何表现。
(3)两极格局最终以苏联的解体与东欧剧变而告终,美国看似是美苏争霸的胜利者,但历史证明美国也不是两极格局的完胜者,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