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是
①国家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②封建制度逐步确立③华夏族与周边各族的融合加强④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具有“永久生命力的”的理念是
A.分科考试 | B.学优则仕 | C.公平竞争 | D.以德治国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分封制、宗法制 |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
C.郡县制、行省制 | D.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 |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 | B.以“孝道”治天下 |
C.赋役制度的变化 | D.皇帝制度的形成 |
《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胜数。”材料所揭示的深层信息是
A.分封制遭到破坏 |
B.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
C.诸侯国相互厮杀 |
D.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