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这种变化是怎样形成的?我不清楚。是什么才使这种变化成为合法的?我自信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如果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由强力所得出的效果,我就要说:“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正是根据别人剥夺他们的自由时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民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否则别人当初夺去他们的自由就是毫无理由的了。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法国某启蒙思想家的名著
材料二 在自然法则下面,一切人生来都是自由的,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对自己的身体有支配的权利。 ——杰斐逊
材料三 所有正确的或合理的事情都为分离作辩护。被杀死的人的鲜血和造化的啜泣声在喊着: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在这个时候,人们即使竭尽智慧,要不谈独立而保证这个大陆苟安一时,也是办不到的。和解在现今是个荒谬的梦想。 ——潘恩《常识》
材料四 我们认为下列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改变或废除它…… ——美国《独立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源于哪位启蒙思想家的什么著作?
(2)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
(3)材料三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其依据何在?
(4)材料中阐述的北美独立的理由是什么?
阅读下列评论隋朝大运河的几首古诗:
材料一:胡曾《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材料二:宗元鼎《炀帝冢》:“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材料三:李敬方《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材料四: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作者观点有何相似之处?你对此有何看法?
(2)材料二对开凿运河原因的认识是否符合史实?为什么?
(3)对开凿运河的评价,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的观点有何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的学生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孟子》一书载:“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而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材料二: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意宇)中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材料三: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请回答:
(1)下列观点不符合儒家学派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B.“得乎立民而为天子” |
C.“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D.“法不阿贵” |
(2)材料一、二、三所说的“天”各指什么?
(3)材料一、二、三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4)荀子除了材料三的观点外,还有什么与“天”有关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商鞅到秦国时,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见到了孝公。开始两次,商鞅向孝公讲述学尧舜等帝王之道,孝公听得直打瞌睡。商鞅走后,孝公对景监生气地说:“你的客人大言迂腐,怎能用他呢?”景监责备商鞅,商鞅要求再见孝公。这一次商鞅向孝公讲了称霸之道。孝公听了很满意,又要求见商鞅。孝公对商鞅讲述的富国强兵之道听得津津有味,不自觉地移动双膝凑近商鞅,一连谈了几天都不厌烦。
请回答:
(1)秦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呢?
(2)商鞅给秦孝公提了些什么建议?你能简要说说吗?
山东邹平是“范公故里”,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邹平居住了整整20年。请看下列两则与范仲淹及其所处时代相关的材料:
材料一: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一句歌谣:“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就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范仲淹当年主持庆历新政,在审核各地官吏名单的时候,把庸碌无为的一笔勾去。他的助手富弼不同意,说:“你大笔一挥倒容易,哪里会知道这会害得他全家痛哭。”范仲淹坚定地说:“一家人哭,强如一路人哭!”他最终坚决罢免了那些不称职的官员。
材料二: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述,令人难以置信: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地上。
欧阳修在谈到北宋的军队时说,士兵宿营时自己的衣服都要有人扛着;每次领取口粮,也要找人扛送。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出了北宋中期的什么问题?
(2)材料中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一中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4)材料二所述问题范仲淹解决了没有?这个问题以后又是如何处理的?请结合史实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宋军队人数
年代 |
968~978 |
996~997 |
1017~1023 |
1041~1043 |
人数(单位:万) |
193 |
355 |
432 |
826 |
![]() |
材料二:
禁军官印——“拱圣下千都虞候朱记”铜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何种情况?其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宋太祖加强禁军的目的是什么?是吸取了哪些经验教训所采取的措施?
(3)假如北宋初年契丹突然来犯,边境告急,持有铜印的将领能否直接统领麾下的军队前往救援?为什么?
(4)宋神宗年间,将领的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