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对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企图用一个“明君”去代替“暴君”。真正对这种制度进行理性思考,指出皇帝为天下“荼毒”者、“敲剥者”、“大害”者的人物及其著作是
A.董仲舒《春秋繁露》 |
B.顾炎武《日知录》 |
C.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
D.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
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l—700和“和谐号”动车组列车能够研制成功,主要得益于: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②外国先进技术的运用
③日益强大的国力的支撑 ④科技人才的刻苦攻关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下列不能体现“新的时代”特征的发明是:
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 |
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
C.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
D.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它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是: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
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
C.辛亥革命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 |
下列表述符合16世纪中后期时代特征的是:
A.农耕文明的停滞与工业文明的兴起 |
B.民族危机的深重与瓜分狂潮的掀起 |
C.异端思想的微波与人文主义的巨澜 |
D.巩固旧制的中国与革命狂飙的西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