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将氯化钠固体中混有的硫酸钠、碳酸氢铵杂质除去并得到氯化钠溶液,设计了如下方案:
⑴操作①的目的是 。
⑵操作②是否可改为加硝酸钡溶液?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操作③的目的是 。
在通常状况下,A为固态单质。根据下图转化关系,回答:
(1)写出A、E的化学式:A__________,E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E→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C→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与E的浓溶液能反应,当B、E等物质的量反应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A为气态单质,则写出B、D化学式:B__________,D__________。
(1)在相同温度和相同压强条件下,质量相同的O2、NH3、CO2、Cl2四种气体中,所含原子数目由多到少的顺序是__________;体积由多到少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2)配制250mL 0.2mol/L CuSO4溶液,需要CuSO4·5H2O的质量_________g,配制时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胶头滴管、、、。
下列操作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A.所选用的溶质已经变质,部分已失去了结晶水 |
B.转移前,容量瓶中含有少量蒸馏水 |
C.将未冷却的溶液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 |
D.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
E.称量时误操作为“左码右物”
F.定容后使溶液混匀静止,发现凹液面低于刻度线,立即滴蒸馏水至刻度线
10分)下图是一个化学过程的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甲池是装置,电极A的名称是。
(2)甲装置中通入CH4的电极反应式为,
乙装置中B(Ag)的电极反应式为,
丙装置中D极的产物是(写化学式),
(3)一段时间,当丙池中产生112mL(标准状况下)气体,若要使丙池恢复电解前的状态,
应向丙池中(写化学式)。
现有常温下的六份溶液:
①0.01 mol/L CH3COOH溶液;
②0.01 mol/L HCl溶液;
③pH=12的氨水;
④pH=12的NaOH溶液;
⑤0.01 mol/L CH3COOH溶液与pH=12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
⑥0.01 mol/L HCl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
(1)其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_____(填序号,下同),水的电离程度相同的是______。
(2)将六份溶液同等稀释10倍后,溶液的pH:
①________②,③________④,⑤________⑥(填“>”、“<”或“=”)。
(3)0.020 mol/L的HCN(aq)与0.020 mol/L NaCN(aq)等体积混合,已知该混合溶液中c (Na+) > c( CN-),用“>、<、=”符号填空
①溶液中c (OH-)c (H+)
②c (HCN)c (CN-)
(4)在25mL 0.1 mol·L-1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0.2 mol·L-1的CH3COOH溶液,溶液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①B点溶液呈中性,有人据此认为,在B点时NaOH溶液与CH3CO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填“是”或“否”),如果不正确,则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在(填“AB”、“BC”或“CD”)区间内。
②在C点,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在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A(g)+2B(g) C(g)+D(g),最初加入1.0molA和2.2molB,在不同温度下,D的物质的量n(D)和时间t的关系如图。
试回答下列问题:
(1)800℃时,0—5min内,以B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
(2)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________。
A.容器中压强不变B.混合气体中c(A)不变
C.2v正(B)=v逆(D)D.c(A)=c(C)
(3)若最初加入1.0molA和2.2molB,利用图中数据计算800℃时的平衡常数K=________,该反应为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4)700℃时,某时刻测得体系中各物质的量如下:n(A)=1.1mol,n(B)=2.6mol,n(C)=0.9mol,n(D)=0.9mol,则此时该反应________进行(填“向正反应方向”“向逆反应方向”或“处于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