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有英国商人在考察中国市场后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商品需求量极大,遂运输了大量钢琴、吃饭用的刀叉至上海等商埠,结果却是产品滞销,着实做了一次赔本买卖。对此事件理解错误的是
| A.英国商人利用新的条约企图倾销商品 |
| B.英国商人缺少对中国国情的全面了解 |
| C.中国的自然经济抵制了这些外来商品 |
| D.中国民族工业对外国商品的强劲冲击 |
1938年7月《新华日报》载:“虽然国民参政会还不是尽如人意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但是,并不因此而失掉国民参政会在今天的作用与意义……共产党人除继续努力于促进普选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在将来能以建立外,将以最积极、最热忱、最诚挚的态度去参加国民参政会的工作。”这说明国民参政会
| A.推动了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
| B.具有普选的人民代表机关的性质 |
| C.使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政治诉求 |
| D.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
1922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先驱》发刊词中提出,应把“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当作“第一要务”,这个“第一要务”是指
| A.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 B.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
| C.确立国共合作方针 | D.掀起国民革命运动 |
李大钊在1919年5月9日《每周评论》上撰文指出:“威尔逊君!你不是反对秘密外交吗?为什么他们解决山东问题,还是根据某年月日伦敦密约,还是根据某年月日的某某军阀间的秘密协定?你自己的主张计划如今全是大炮空声,全是昙花幻梦了。”这表明
| A.李大钊已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
| B.李大钊看清了列强意欲瓜分中国的野心 |
| C.“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
| D.“五四”运动改变了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 |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 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 A.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
|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
|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
| D.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
“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 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
| 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 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