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25分)
(1)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2)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喜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据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4)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3月1日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到占压倒多数的人口。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其他一系列改革证明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发展意味着1914年的俄国比起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时的俄国更与欧洲相似得多。然而,这些不断增长的相似之处正如斯拉夫派所警告的,引起了俄国社会中的某些分裂和冲突。——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61年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适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钱乘旦《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俄国与欧洲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说明了什么问题?
(2)农奴制改革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的?这种“特殊性”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腾(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
——《魏书·成淹传》
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四:若南徒,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楱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请回答: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历史上比较典型的社会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
(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
(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2)……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次改革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王安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源于哪家派别的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什么?(3)
(2)结合所学,王安石为实现材料二中的目标,采取了怎样的措施?(3)
(3)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请结合教材分别分析他们成败的主要原因(5)

材料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条约期满为止。
---------孙中山《宣告各友邦书》
材料二一切不平等条约……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重要条约。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毛泽东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中共16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1)根据材料一、二说说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态度有何区别?其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
(2)材料三中的“本本”指什么?“反对本本主义”是针对当时党内什么倾向说的?(2)
(3)材料四中的理论分别在党的哪次会议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其创新成果反映了怎样的共同特点?(6)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