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而与孝景帝同母。初,武为淮阳王十年,而梁王胜卒。其明年,徙淮阳王武为梁王。
梁王二十五年复入朝,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
其春,吴楚齐赵七国反。吴楚先击梁棘壁,杀数万人。梁孝王城守睢阳,而使韩安国、张羽等为大将军,以距吴楚。吴楚以梁为限,不敢过而西,与太尉亚夫等相距三月。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
明年汉立太子其后梁最亲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馀城皆多大县。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馀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以事秘,世莫知。乃辞归国。
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馀人。逐其贼,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乃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三十五年冬,复朝。上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忽忽不乐。北猎良山,有献牛,足出背上,孝王恶之。六月中,病热,六日卒,谥曰孝王。    
(节选自《史记·梁孝王世家》)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从容言曰平静的样子
B.以距吴楚抵御
C.大治宫室管理
D.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暗中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太后亲故以事秘,世莫知
B.迎梁王于关下拟于天子
C.上疏因留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
D.梁之侍中公孙诡之属

7.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孝景帝猜忌梁王的是      
①千秋万岁后传于王   ②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  
③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  ④窦太后义格  
⑤天子意梁王,逐贼    ⑥上疏欲留,上弗许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年,皇上同梁王刘武一起宴饮,说去世后要把皇位传给梁王,梁王连忙说不敢当。孝景帝虽然知道这不是真心话,但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B.吴楚齐赵等七国起兵反叛朝廷。梁孝王亲自在雎阳守城,派韩国安、张羽等为大将与吴楚对抗。最终吴楚等叛军被击灭。梁王被赏赐可以使用天子的旌旗。
C.梁王入朝,表达了想留在长安的愿望,得到皇上的允许。梁王在宫中侍奉景帝同乘一辇,外出同乘一车游猎。
D.梁王在暗杀事发后,让公孙诡、羊胜自杀,并交出他们的尸体,皇上由此怨恨梁王,但是又对他有所期望。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明年汉立太子其后梁最亲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馀城皆多大县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
                                                                                      
②北猎良山,有献牛,足出背上,孝王恶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微子》))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微子》)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宪问》)
桀溺、荷蓧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古直传
李东阳
王古直,名佐,字仁辅,后去车为甫,古直其所自号,以号行世。居台之黄岩,今分太平县地也。
少为诗及行草,漫游京师。有乡人坐事者,古直候诸官。官并捕候者,询其孥甚急。古直甘侵辱,竟不言所在。入刑部狱,独暴立烈日,不与从囚伍。主事廷美异之,检衣帽间得柯学士诸诗,问之曰:“尔能诗耶?”使赋日影诗成,纵之归,长揖而出。狱吏皆大笑,然古直亦自是得名。与今侍郎黄定轩、侍讲谢方石友善。尝主方石方石以忧去,主给事克冲
旅食三十年,无僮仆,不置釜甑。有大笼五六,惟诗画数百幅,中贮壶酒,晨出饮一再勺,已复鐍之以去。上元节京师烧糯汗为瓶,以贮水畜鱼,旁映屏烛,通明可爱,俗呼为炮灯。古直贾置谢馆,日玩弄为儿戏。一日,误触碎,意拂然不乐,曰:“吾平生家计在此,今荡尽矣!”方作草书,值掾吏至,曰:“遽败吾兴。”群掾欲殴之,或俾自为计。古直曰:“我固当殴,殴由吾名益彰。”一日遇诸途,竟被殴,独袖手承之以归,亦不以屑意也。或劝使仕,大言曰:“我来为爵禄图耶!”“盍科举乎?”则笑曰:“安得以少年处我。”尝在酒所,叹曰:“此亦功名事业也。”显灵宫道士请主师塾,馆饩甚厚。阅月,忽辞去曰:“安能矻矻操朱墨,坐几案间乎!”克冲之使,欲与俱,不果。或问之故,曰:“彼不吾强,吾安能为彼行耶!自古大贤闻人不渡海者何限,海岂必渡然后为快也!”其性气屹屹不肯为人屈类此。然意度率直,内不为蹊径,遇所会意,欣然忘去,人亦以此乐之。
为说者曰:“方石先生尝云:天地如许大,中间可喜、可叹、可怪、可笑事何所不有?可胜道哉!”按察仲律④尝值古直,询其邑里名籍不置,古直曰:“公不须问,大抵奇怪人也!”其亦善自道耶!《周官》称四民⑤,班固表人物列九卿等,魏晋以来中正第九品,予雅知古直,然不能目其为何如人也。作王古直传。(选自《李东阳集》,有删节)
【注】①鐍(jué):锁闭。②馆饩(xì):指塾馆的馈赠。③矻矻(kū):极度劳累的样子。④文中划线处均为人名。 ⑤四民:指士农工商
下列对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乡人坐事者坐事:因事获罪 B.独暴立烈日暴立:气愤地站着
C.一日遇诸途,竟被殴被殴:遭遇殴打 D.询其邑里名籍不置不置:不止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王古直“性气屹屹”的一项是()
①古直甘侵辱,竟不言所在 ②使赋日影诗成,纵之归
③群掾欲殴之,或俾自为计。 ④我来为爵禄图耶!
⑤安能矻矻操朱墨,坐几案间乎!” ⑥然意度率直,内不为蹊径

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古直年少时宁愿受侵害羞辱,也没有说出同乡的妻子儿女所在地,致使自己被投入刑部监狱,体现出他刚直不屈的性格。
B.王古直在元宵节买了个泡灯,像个孩子般天天赏玩游戏。后泡灯不小心碰碎了,他竟然非常不高兴,充分凸显了其率真的一面。
C.王古直视仕途爵禄如草芥,视优厚的俸禄如枷锁。显灵宫道士请王古直主持学堂,馈赠待遇非常丰厚,但王古直不听他人劝说而辞职。
D.王古直被正统派人物认为是一位怪人。他以特有的方式待人处世,也以特有的方式自恃,透露出追求独立自主人格的时代要求。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劝使仕,大言曰:“我来为爵禄图耶!”“盍科举乎?”
(2)彼不吾强,吾安能为彼行耶!

下面三节文字选自《荀子•劝学篇》,按要求完成小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礼物。③兰槐:一种香料。
选出加括号的词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

A.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B.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C.诚宜(开张)圣听
D.近岁(风俗)尤为侈靡

指出“所以”的用法、意义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C.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D.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

选出与“教使之然也”中的“然”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

A.沛公然其计,从之
B.杂然相许
C.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D.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归

翻译下列句子。
(1)一可以为法则。
(2)形乎动静。
(3)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根据课文内容,这三节文字分别应插入课文的哪节之后?
甲文在课文______后;乙文在课文______后;丙文在课文______后。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①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疆本②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③备而动时④,则天不能病⑤;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荀子《天论》)
注:①应:适应。②疆本:疆,通“强”;本,指根本,农业生产。③养:指养生的东西。④动时:指耕作适时。⑤病:有“害”的意思。
借助于工具书,读通这段文字,然后说一说,这段文字主要说了什么,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依次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假如一时解释不出,则想一想学过的课文中是否有同义或近义的。
(1)之_________(2)循_________(3)道_________
(4)之_________(5)倍_________(6)薄_________
(7)以_________(8)然_________(9)于_________
(l0)分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典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段话论述了什么道理?论证上有何特色? 
翻译下面的句子。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