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准院士”为何沦落为“真流氓”
备受关注的“打假斗士”方舟子遇袭案告破,某大学教授肖传国等人被抓获。据悉,肖传国认为方舟子学术“打假”使他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遂雇凶伤人。
此案将中国学术界的一些弊端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是学者的道德底线沦陷。肖传国将自己的“院士梦”破碎归咎于方舟子的“污蔑”,并在方舟子被打后一再声称自己被诬陷,怀疑方舟子“报假案”炒作自己。一个“准院士”,面对学术质疑且申报“院士”不成,不是躬身自省,而是雇凶伤人,斯文之扫地,学者道德操守之沦丧可见一斑。
本来,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学术争鸣再正常不过,但时下很多学术争端,都有“君子动口又动手”的趋势——周老虎事件中,为一张照片真假,专家有人头担保之论;安阳曹操墓事件中,为一座坟墓真假,学者有“自我了断”之说。学术之争成了意气之争和争强斗狠,道德伦理安在?
其次是学术的功利化。方舟子遇袭一事,与其说受伤的是方舟子,不如说“受伤”的是学术。本来,学术研究最需要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有一分成果说一分话,但结果呢?“成果”漫天飞舞,“成就”遍地皆是。但经方舟子这样秉持科学精神的人士一查,很多所谓的“成果”、“成就”,要么是泡沫化的自吹自擂,要么是瞒天过海的造假。这种种学术不端行为,就是学术浮躁和名利化的典型表现。
再者是学术机制的扭曲。此前的肖传国,已经集教授、博导、主任医师、973首席科学家等头衔于一身,头顶光环闪耀,但为何仍对“院士”头衔如此“孜孜以求”,以至于因方舟子质疑落选而勃然大怒、丧失理智?为何他不是通过完善“肖氏反射弧”理论来消除质疑.而是企图再添一个“院士”头衔来获取“江湖地位”?这是一个靠“头衔”发号施令还是靠学术成果说话的学术界?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是错误的名利观念诱导了肖传国,不如说是重“头衔”轻成果的学术体制将肖传国推向了悬崖。
再者,假如没有方舟子的质疑,肖传国就极有可能当选。果真如此,我们的学术监管体系是不是形同虚设,以至于需要方舟子这样的民间力量充当“学术净化器”?中国科学院院士可谓国内科学界的“金字塔尖”,如果肖传国这样的学者能如愿以偿地当选,可以想象学术伦理将遭受怎样的腐蚀和毁坏。幸亏没有。
(选自2010年9月23日《广州日报》,有删改)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方舟子遇袭不仅因为他学术“打假”,还因为他诬陷肖传国,并且“报假案”炒作自己。 |
B.学术浮躁和名利化造成了种种弄虚作假的学术不端行为,在深层意义上也伤害了学术。 |
C.错误的名利观念诱导了肖传国,使他在受到学术质疑时丧失理智,从而做出极端行为。 |
D.只有更多的方舟子这样的民间力量充当“学术净化器”,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学术伦理免遭侵害。 |
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方舟子遇袭案暴露出了学术界的哪些弊端。(6分)
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学术之争”?(6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审美过程中的联想和想像
审美过程当中,由于审美者面对的是富有吸引力的、启发性的一种美的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对事物的种种联想和想像。这些联想和想像是在对审美对象有所感受、有所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反过来又会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和理解。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在中国历来是被强调的。比如中国古代诗论,一概强调写诗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你写了一个象,你要使人想到这个象外面还有丰富的形象。这是审美的主观能动性。
在审美过程当中,欣赏语言艺术是要通过再造想像的。再造想像就是根据语言、符号、图样的描述和指示,在头脑中构想相应的形象。譬如一个建筑师拿到一个建筑设计图,想像未来的高楼大厦是什么样的,这就叫再造想像。再造想像很重要,白纸黑字,要讲形象感,它似乎比戏曲和电影差远了。你这不是白纸黑字吗?他那不是表演吗?穿得花花绿绿的,还带动作,应该是那个形象感强得多。恰恰相反,名著改成电影或者戏剧,从来只有一个反应:没有原著好看。白纸黑字通过再造想像,它给你的形象感丰富得多。“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二十八个字,往你眼前一摆,一幅生动的乡土民俗风情画就展现在你面前。
语言艺术的审美必须通过再造想像。有的人看书囫囵吞枣,根本没有把握住再造条件是什么,脑子里也没出现有关的人物形象,走马观花,囫囵吞枣,那就不叫艺术欣赏。特别是读中国的诗词曲赋,这些语言艺术作品含有更大的特殊性,因为它有很多典故,如果你的文化素养能够通晓,那么这个典故不但有形象感,而且还能够引发联想想像。典故本身就构成形象:“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它的本身就有形象,但同时也有典故。假如你没有这个文化知识来理解它,你对这个诗所反映的这个形象也不理解,在诗中的关系也就更不理解。所以我说要提高联想想像能力,要增加生活经验,要增加文化知识。
(选自金开诚《艺术审美的心理机制》,有删改)下列各句对审美过程中的“联想”和“想像”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两项是(6分)
A.美的形象会自然地唤起审美者的联想和想像。 |
B.联想和想像产生的基础是对审美对象要有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
C.联想和想像会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和理解。 |
D.在中国历来做什么都强调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
E.联想和想像正体现了审美的主观能动性。下列各句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3分)
A.根据语言、符号、图样的描述和指示,在头脑中构想相应的形象,就是再造想像。 |
B.语言艺术的审美必须通过再造想像。 |
C.艺术欣赏不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脑子里必须出现有关的人物形象。 |
D.诗词曲赋中的典故形象可感,所以能够引发联想想像。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海洋开发与高新技术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使实现海洋农牧化产业成为可能。遗传工程技术是近期新发展的一门海洋生物高新技术,它为培育海洋动植物的新品种提供了新的手段,也为海洋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方法和可能。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投入巨资,利用该项高新技术,进行海产品良种培育、基因重组、海洋药物提取等的开发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例如,世界上第一条转基因的鱼已经培育成功,这种鱼的个体大,但吃的饲料较少,生长周期短,是未来人工养殖的新品种。可以预期,海洋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必将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也将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海洋能源开发技术,加速了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的进展。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提高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的扩展,有力的提高了海上钻井油层的准确率,加上多井底定向钻井技术的发展,大幅度降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费用已成为现实,从而也促进了海上油气产量的增长。目前海洋石油平均年增长率为4.5%,远高于全球石油年增长率的一倍以上。进入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利用高新技术,将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由陆架区向深水区推进,不断有新的油气田被发现。在全球水深200米以上的深水域中,已发现有300多处资源,其石油储量达50亿吨左右,天然气约10万亿立方米以上,这充分展现了海洋新领域油气勘探开发的良好前景。此外,利用高新的海洋勘探技术,已发现大陆边缘的陆架盆地和深海底沉积盆地中,存在一种天然气水合物,其外观为冰块状的白色结晶固体,这是天然气与水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形成的。这种天然气水合物实际上是一种压缩型的天然气,它在一定条件下释放出的甲烷气体积相当于固体的160倍以上。现仅调查10%的大陆边缘地区,据估计其蕴藏量达3000万亿立方米甲烷气。这种新型能源的出现,为解决全球能源枯竭危机提供了新的希望。
深海采矿开发技术,将使沉睡海底多年的多金属结核得到新生。深海采矿技术已在经济、实用方面有所突破,具有代表性的是海底自动采矿系统的问世。这种自动海底采矿技术,采用了遥控潜水器,可在海底自行采矿,自行上浮,并可将采集的矿石卸到海上半潜式采矿平台上,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发展前途的采矿高新技术,代表了深海采矿技术的发展方向。它的形成与发展也将对其他海洋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海洋能源的利用和深海农牧化的发展,均可借用其高新技术解决海洋热能转换发电时出现的余热,以及深海底部丰富营养盐的交换问题。可以说,深海采矿技术对整个海洋高新技术的潜在影响是深远的。
(节选自汪兆椿《爱我海洋》,海洋出版社)下列说法不属于高新技术在海洋开发中已取得的成果的一项是
A.一些发达国家在良种培育上投入巨资,利用遗传工程技术,成功地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条转基因鱼。 |
B.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提高了海上钻井油层的准确率,促进了海上油气产量的增长。 |
C.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必将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开发海洋生物资源也会面貌一新。 |
D.海底自动采矿系统的问世,标志着深海采矿开发技术取得突破,代表了深海采矿技术的发展方向。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把高新的海洋勘探技术运用到海洋能源开发中,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不断被发现。 |
B.一种外观为冰块状的压缩型天然气,蕴藏量非常丰富。它的发现,为解决全球能源枯竭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
C.全球水深200米以上的深水域里,共有300多处资源,其石油储量达50亿吨左右,天然气约10万亿立方米以上。 |
D.深海采矿技术,不仅使沉睡海底多年的多金属结核获得了新生,而且对其他海洋产业如深海农牧化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上,随着一些发达国家取得的重大进展,会有更多的国家跻身其中,也会有更多的开发成果。 |
B.毫无疑问,海洋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会越来越大。相对来说,天然气的储量更大,因而开发前景要好于石油。 |
C.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取得的进展预示着在未来的时日,人类对能源的开发将由以陆地为主转为以海洋为主。 |
D.海洋开发依靠高新技术所取得的成就,预示着21世纪是海洋世纪。由此可见,内陆国家以后难以快速发展。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鸟巢
许多看过北京奥运主体育场设计模型的人这样形容:那是一个用树枝般的钢网把一个可容纳10万人的体育场编织成的一个温馨“巢”,用来孕育与呵护生命的“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的确,整个体育场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格状的构架,外观看上去就仿若树枝织成的鸟巢,其灰色矿质般的钢网以透明的膜材料覆盖,其中包含土红色的碗状体育场看台。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陶瓷的纹路、红色的灿烂与热烈,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地相融在一起。
让人惊叹的是,整个建筑通过巨型网状结构联系,内部没有一根立拄,看台是一个完整的没有任何遮挡的碗状造型,如同一个巨大的容器,赋予体育场以不可思议的戏剧性和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这种均匀而连续的环形也将使观众获得最佳的视野,带动他们的兴奋情绪,并激励运动员向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冲刺。在这里,人,真正被赋予中心的地位。
更为匠心独具的是,“鸟巢”把整个体育场室外地形微微隆起,将很多附属设施置于地表下面,这样既避免了下挖土方所耗的巨大投资,而隆起的坡地在室外广场的边缘缓缓降落,依势筑成热身场地的2000个露天座席,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并再次节省了投资。
许多建筑界专家认为,这个建筑没有任何多余的处理,一切因其功能而产生形象,建筑形式与结构细部自然统一。“鸟巢”不仅为2008年奥运会树立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而且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也具有开创性意义,将为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建筑发展提供历史见证。
设计并搭建“鸟巢”不易,要让“鸟巢”在未来的日子里充满生机与活力更为不易。据介绍,“鸟巢”设计之初和深化设计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节俭办奥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满足奥运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永久设施和临时设施的平衡。按照要求,“鸟巢”,共设10 万个座席,其中8万个是永久性的,另外两万个是奥运会期间临时增加的。在此基础上,设计中将“鸟巢”的功能与周围地区日后定位乃至整个城市的中长远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考虑。根据已确定的规划方案,“鸟巢”所在的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赛后
将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商务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作为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将成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相当长时期内,也将成为参观旅游的热点。同时,“鸟巢”在设计建设中,还在场地和空间的多功能上下了很大功夫,以提高场馆利用效率,除能够承担开幕、闭幕和体育比赛外,还将满足健身、商务、展览、演出等多种需求,为成功实施“后奥运开发”奠定坚实基础。下面对于“鸟巢”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鸟巢”对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的昵称,它可容纳10万观众,奥运会开、闭幕式和一些重要比赛都在这里举行。 |
B.“鸟巢”建筑设计别具匠心,它用树枝般的钢网编织成孕育与呵护生命的“巢”的造型,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
C.“鸟巢”的整个建筑没有一根立柱,而是通过巨型网状结构联系,看台是一个完整的没有任何遮挡的碗状造型。 |
D.“鸟巢”不仅为2008年奥运会树立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而且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也具有开创性意义。 |
下列内容,不属于对“鸟巢”进行“后奥运开发”的一项是
A.没有任何多余的处理,一切因其功能而产生形象,建筑形式与结构细部自然统一。 |
B.在满足奥运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永久设施和临时设施的平衡。 |
C.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赛后将成为一个集体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 |
D.提高场馆利用效率,除体育活动外,还将满足健身、商务、展览、演出等多种需求。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鸟巢”中,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陶瓷的纹路、红色的灿烂与热烈,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地相融在一起。 |
B.“鸟巢”的建筑设计将人真正赋予中心的地位,在这里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更能够实现他们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 |
C.“鸟巢”把整个体育场室外地形微微隆起,将很多附属设施置于地表下面,避免了下挖土方所耗的巨大投资。 |
D.可以预计,“鸟巢”将成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相当长时期内,也将成为参观旅游的热点。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说味
嗅觉问题不但跟免疫学一样可以区别此与彼,也有着目前免费学中存在的困惑与混乱。据计算,一只野兔大约有一亿个味觉感受器。这些感受器的细胞在不断地、快得令人吃惊地更新,几天之内就有新的细胞从基体细胞出现。试图解释味觉的理论跟免疫应答的理论一样多,一样复杂。看样子,带味的分子的形状很可能是最重要的。一般说来,气味物质在化学上是一些小的、简单的化合物。气味分子的几何形状似乎比组成分子的原子本身的名称还要重要;任何一组原子,如果精确地排成同样的形状,不管排列以后叫什么化学名称,就会有芳香味。
还不知道味觉细胞是怎样被气味物质激发。有一种观点认为,感受器的膜上被捅了一个洞,引起了极性改变。但其他工作者则认为,这种物质可能跟对之有特殊感受器的细胞联结在一起,然后可能只是停留在那儿,象抗原对免疫细胞那样,以某种方式在一定距离显示信号。有人提出存在特殊的感受器蛋白,不同的味觉细胞携带着用于接受不同"基本"气味的特殊感受器。但迄今还没有人成功地找出那些感受器或叫出那些"基本"气味的名字。
训练细胞的味觉似乎是一种日常现象。让一只动物重复闻很小剂量的同一种气味物质,结果其嗅觉灵敏度大大增强,这意味着可能在细胞上又增加了新的接受器场点。可以想见,带有特定感受器的新的细胞无性系在训练过程中受到激发而出现。在免疫学上大名鼎鼎的脉鼠,经过训练可用鼻子感知极小量的硝基苯,而不用借助弗洛因德佐剂或半抗原载体。鱥鱼被训练来觉察石炭酸,并把石炭酸跟P-氯苯酚区别开来,两者浓度仅仅为十亿分之五。鳗鱼被教会嗅出二到三个苯基乙醇的分子。
我们周围的动物都有这么些奇妙的感觉技术。为此,我们感觉到有些低人一等,它们有的我们没有。有时,为消除这种失落感(或感觉的失落),我们自我安慰,我们早已在进化过程中把这些原始的机制抛在身后了。
然而我们的实际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好一些。普通的人可以觉察出几个分子的丁基硫醇,而大多数人可以感觉出若有若无的一点点麝香。甾族化合物有奇异的芳香味儿,它们能发散各种各样麝香一样的、性感的气味。女人能敏锐地感知一种叫作环十五内酯的合成甾族化合物的气味,而大多数男人却不能觉察。
也许还有一些气味物质使我们嗅觉上皮的感受器兴奋起来,而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气味,这包括人与人之间不自觉地交换的信息。维纳(Wiener,H.)凭直觉提出,这种气味通讯系统的缺陷和误解,可能还是精神病学中未被探索的领域。他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因在感知自己或他人的信号方面有缺陷,而产生认同力和现实感的问题。的确,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有些装置可能有问题;据说,他们的汗液中有一种陌生的气味,最近已被确认为是反-3-甲基己酸发出的。
不同动物之间用于通讯的嗅觉感受器,对于建立共生系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蟹和海葵依靠分子构型认出彼此是伙伴,海葵和跟它共生的少女鱼也是这样。类似的装置还被用于自卫,比如帽贝,它用来防御食肉的海星的方法是将套膜外翻,使海星失去一个立足点;帽贝能感觉出一种特别的海星蛋白。
一切生物,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它们之间进行化学通讯的非常普遍的系统,被惠特克(Whittaker,R.H.)称为“allelochemics”(不同种间化学作用)。每一种生命形式都用这种或那种信号,对周围的其他生物宣布它在近处,向来犯者划定界限,或向潜在的共生者散发出欢迎的信号。总的效果,是形成一种调节生长速度和领土占领的协调机制。这显然是用来使地球自我平衡的。
(选自刘易斯•托马斯《说味》,有删改)尽管目前解释味觉的理论很多,但还存在许多局限。从文本中可以看出,其基本理论是什么?存在困惑是什么?
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列举脉鼠,帽贝的事例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实际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好一些”?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本文作者通过“味”表达了自己的生态观念,请结合文本简要评析作者的生态观念。不少50字。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看望
[德国]海•格兰特
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培德•莱默斯,你妈妈来看你来了!收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
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培德,儿子!”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真好,不是吗?”
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他抹了抹潮湿的额头,带着愤愤的果断,抓起那个古老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不装东西就够沉的了。
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的双人房间。“那就是我的床。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
妈妈几乎是虔诚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金被子吧!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这是一块罂粟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现在就吃一小块吧!”
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
“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别让他们看到你。”
“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是这样。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该死!正好是这个齐姆森!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齐姆森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这是我妈妈,”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他感到脑袋在痛。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这真是太好了。家里人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不是吗,莱默斯?”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
母子俩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
到了车站,“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他没有把握地建议,“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
“不了,就这样吧,儿子。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
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妈妈!”他喊着,可是火车开动了。
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罂粟蛋糕,气味芳香。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
“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机灵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小说第三段(“她在接待室里……提着它出门。”)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
(1)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
(2)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请结合小说中有关罂粟蛋糕的情节,简要分析培德的心理变化过程。
试探究齐姆森这一形象的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