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遂兼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汉书》
材料二  “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内部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就世界大国英国而言,大宪章是在13世纪初成文的,过了近五个世纪,君主立宪才成为成文的宪政原则,而民主制的逐步完善还要通过19至20世纪的多次改革。真实意义的‘一人一票’的民主直到20世纪中叶才在英国实现。此刻距大宪章已有七个世纪的历史,距光荣革命也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
材料三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力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实施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原因。
(2) 据材料二,你认为作者重在说明什么历史现象
(3) 概述材料三的基本主张,指出其历史作用。
(4) 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对你有何启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丁已小雨,佑多贾以鬯[chàng,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三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很幸运被任命担任现在的工作。中国已渐觉醒,而且急需铁路,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征聘中国工程师。中国要用自己的资金来建设自己的路,由于我成了中国第一流的工程师,因此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因为中国工程师不会再被人们所信赖,在我受命担任此工作前,甚至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决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詹天佑给美国老师的信
材料二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
材料三有一群人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们不是社会革命的风云人物,没有过振聋发聩的呐喊,没有过血雨腥风的厮杀,大浪淘沙,多少英雄豪杰都被雨打风吹去,这些人却默默地在中华民族历史变革的进程中,留下了许多长远的记忆和深深的印迹,甚至到了21世纪的今天,在许多领域里,我们还在他们奠定的事业基础上前行。在这一群人中,有一位出身于平民之家,终生奉献于中国交通事业,特别是铁路事业的科技骄子——詹天佑。或许更多的人都知道他是“中国铁路之父”,其实,他的人生画卷正映照着近代中国苦难历程的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如梦如幻。詹天佑是清末和民国前期最具国际知名度的中国人之一,至今他仍是最具世界影响的中国历史人物之一。他的成长史,他的家国情,映照着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多彩的历史画卷。
——摘自陈典松《詹天佑》
(1)材料一中“如此艰巨的重任”是指什么?外国人为什么认为中国工程师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2)上述材料体现了詹天佑怎样的救国理想?该如何评价这一理想?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面是有关近代法国历史上的两幅图片

时行刑乐队奏起来。接着,刽子手把他(路易十六)脸朝下平放在断头台上。神父口中念道:“圣路易的儿子,你升天吧!”铡刀落下,国王转眼身首异处……当庇护七世在隆重的时刻举起很大的皇冠要给皇帝戴上的时候,拿破仑突然从教生手里夺过皇冠,自己戴上……
材料二 ……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和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服从,而只是寻求上帝给予人们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约翰·洛克《政府论》
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简要解释“一个戴着王冠的脑袋掉下,一个脑袋上戴上了王冠”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洛克的基本思想主张,并结合图一所反映相关史实予以说明。后考拿破仑为什么又能够恢复君主专制?这反映了法国民主政治进程有什么历史特点?(8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动机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事实则是出现贱买贵卖、强买强卖现象,这虽然违背了市易法的初旨,却是市易法实施的必然结果……市易务拥有“增”、“损”物价的权力,贱买贵卖就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市易务官大多是从被称为“兼并之家”的大商人中召募的,一旦大权在手,强迫客商低价卖给市易务,再转手高价强卖给行铺户,对他们来说是驾轻就熟的勾当。对市易务官的考核奖罚只限于本钱是否发放,22%的利息(含市例钱)是否足额收缴。交易牙利、批零差价收益不归中央财政,毋须考核,部门利益使市易务官吏对此趋之若鹜。市易务事务烦杂,吏人众多,如市易法规定在京市易务设勾当公事官一员,但从设置之初就突破了这一限制。……法定的市例钱远不够增设的吏人俸给,缺口要由市易务自行解决,庞大的行政开支压力促使市易务不择手段地增加收入。
——摘自魏天安《王安石市易法真相:国家强制剥夺国民财产》
材料二 1944年,美国农业部长华莱士访华期间,谈到罗斯福时代的美国与王安石时代的中国经济形势非常相似。……有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是王安石的经济智慧拯救了饥饿的美国农民……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始终没有被王安石看穿,也很少被他日后的崇拜者顾及,即现代金融经济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有了今日的历史眼光,我们才能断言要将这帝国之财政商业化,金融之管制方式必须就位。有关汇票、提货单、保险单、共同海损、以船作抵押之借款、冒险借款、股份、打捞权利等都要经过立法才能执行无碍。更重要的是法律上有关遗产继承、破产、丧失赎取权、假冒、欺骗、监守自盗等之规定也要与商业社会里的流动状态相符,且一切都用金钱统治,这一点才做得通。宋代内陆商业组织之实况与这种要求相去至远。
——摘自《王安石变法与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1)据材料一指出实施市易法实行后存在哪些严重弊端?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与罗斯福新政相比,王安石变法经济措施失败的原因。

古代中国重视对外联系。只是到明清时期走向闭关,导致近代被动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对外开放,促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极大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织品在欧洲享有盛誉,特别是在罗马帝国,将中国的丝织品当作珍贵物品,称中国为“丝国”;当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中国丝袍成为罗马上层的社会风尚.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元朝时,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大都,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四大发明随之传入西方,世界三大宗教也陆续传到中国。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拓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 000吨之多。 伴随新航路开辟而来的是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据统计,从1521~160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走的黄金为20多万千克,白银为1800万千克.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三中国的经济优势历史悠久,但它对三个方面的侵蚀无能为力。首先,外国供销商能利用鸦片市场。其次,他们能找到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品——制造自己的瓷器和丝绸,种植自己的大黄,在别的地方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茶叶。最后,他们用工业机械化来超过中国的生产。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19世纪发生的。从长期来看,这些变化中的最后一项意义最为重大。因为中国无法实现生产的机械化。 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四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结合所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述19世纪中国失去“经济优势”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30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三个重要的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综合上述材料。经济全球化潮流中要保持中国“经济优势”。你有何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