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这引发了对低碳经济的热议,低碳将成为全球经济的大趋势和新规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既是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争论,更是一场国家利益的博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作出减排承诺的同时,认为发达国家应加大减排力度,并为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但发达国家却无视人均排放和各国发展水平,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超出其应尽义务和能力范围的减排目标。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会议最后通过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材料二:我国很多企业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摩拳擦掌,却面临资金、技术等困难。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而且少数发达国家还垄断着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不愿意转让。为推动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国家强化政策支持,包括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国际合作等,从而坚定了企业发展的信心。
材料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概念不断涌现,低碳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同时,低碳理念也催生了“低碳一族”,促进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国家利益的博弈”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学知识,就企业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下怎样实现自身发展提几点建议。
(3)低碳商品上市初期,价格往往会高于同类非低碳商品,但最终其价格会下降。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阐释低碳商品价格下降的必然性。
(4)结合材料三,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树立低碳理念的正确性。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1、图2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材料二:当前,油价高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凸显,汽车消费者日趋理性,提倡环保消费和前瞻消费。这种新的消费观念催生出低油耗、低排放、一车多能的时尚新车型,并逐步引领汽车消费的新趋势。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分析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材料三:在发达国家,企业内工人工资一般会占企业运营成本的50%左右,而在中国则不到10%。在发达国家,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55%以上,在中国则不到42%,并呈逐年下降趋势;资本回报的比重却节节上扬。
(3)结合材料三,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阅读下列材科,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常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命题,其中夯实硬底线与强化软投资,应成为两个重要的维度。所谓夯实硬底线,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社会保障底线,二是粮食安全底线。着手完善囊括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兄弟在内的全面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义务教育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夯实粮食安全底线,就要在战略上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将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所谓软投资,即推进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应该着手推进资源领域的产权改革,加快垄断行业改革,破除制约民间投资和企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引导民间资本广泛进入更多领域。同时,对现行的财税体制进行调整,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城市保障性住房的改革奠定制度基础。
材料二: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需要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共中央提出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全国人大对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进行执法检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措施促进科技创新与发展,全面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
(1)联系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适应并推动经济“新常态”健康发展。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合理化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打造法治经济,助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表:2011——2014年我国经济运行情况
项目 时间 |
GDP增速(%) |
能源消耗强度降幅(%) |
消费对GDP贡献率(%) |
科技进步贡献率(%) |
2011年 |
9.3 |
2.0 |
51.6 |
51.00 |
2012年 |
7.7 |
3.6 |
51.8 |
52.20 |
2013年 |
7.7 |
3.7 |
50 |
51.70 |
2014年 |
7.4 |
3.9 |
54.4 |
52.30 |
注:①2003——2011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7%左右。②能源消耗强度一般指单位GDP能耗。
材料一:M省政府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挑战,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版: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加快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以创新驱动为动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结构调整为着力点,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材料二:经济新常态离不开环保新常态。“先污后治”是经济旧常态的表现,“强治少污”才是经济新常态的表现。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是社会需要、百姓期盼。
环保新常态下,环保是全领域覆盖的,不同地区、不同污染物都要治理;环保是全环节涉及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各个环节都涉及到环保;环保是全手段实施的,需要综合运用法 律手段、行政手段、市场手段和道德手段等;环保是全社会行动的,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各个主体的协力行动。
(1)概括表中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分析材料一中M省是怎样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版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在“经济新常态”下应如何打造环保“升级版”。
材料一:建设法治国家,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1)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探究回答以“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为主题写一篇时事评论。
要求:
①论点紧扣论题,评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250字以内。
材料二:“全聚德”“东来顺”“咸亨酒店”等是全国知名的中华老字号,这些百年老店,历经沧桑,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久不衰。其奥妙何在?老字号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除了结构创新、制度创新以外,更重要的是文化创新,老字号的文化创新有继承问题,也有融合问题。就是在继承老字号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优秀的文化,如“包装文化”“广告文化”和“经营理念”等,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形成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文化链。充分运用文化链这个手段,使老字号在新时期持续焕发着新的活力。
(2)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老字号是怎样在新时期持续焕发新活力的
(3)选取材料中任意一家老字号,为它设计出一条能体现传统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广告词。要求: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在8—20个字之间)。
材料一:2014年7月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实现中国交通能源战略转型。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底,对获得许可在中国销售(包括进口)的纯电动以及符合条件的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支持新能源汽车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于实施创新驱动,促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拉动国内市场需求、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具有重要价值。
材料二: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
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世界各国应该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摘自习近平在抗战胜利70周年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免征新能源车辆购置税的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怎样才能做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