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的报告上重点阐述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开展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又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二 “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也不是先占城市而后去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材料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请回答: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分别说明两个时期“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各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历史背景。(8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什么事件?其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谈谈这一事件的重大影响。
(4)从中说说你对中国“走什么路”问题有什么认识?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滇缅公路面临严重威胁。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牵制的日军,最高时达到94%以上。据统计,二战期间,中国军队消灭日军155万余人。从1942年4月起,中国先后为盟国提供了10多个机场。中国给苏联提供了4.5亿美元的农、矿产品;给美国提供7.4785亿美元的桐油、锡矿和钨矿等;给英国提供1.148亿多英镑的农、矿产品。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中国现代史料汇编》
材料三
联合国维和行动反战和平运动 1986年中国发行的国际和平年纪念邮票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
(3)进入21世纪,战争危险依然存在,但和平力量不断增强。请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前制约战争的因素有哪些?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然状态’是一种平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切权利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利……不存在从属或受制关系。”“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政府的形式以最高权力,即立法权的隶属关系而定,既不可能设想由下级权力来命令上级,也不能设想除了最高权力以外谁能制定法律。所以,制定法律的权力归谁,这一点就决定国家是什么形式。”
——约翰·洛克《政府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洛克的主要思想。
(2)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是如何发展了洛克的思想的?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实现民主政治的认识。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穆罕默德·阿里)取得的成就很多,都是革命的。他开始兴修近代的灌溉系统;引进棉花的栽培,棉花迅速地成为国家最大的资源;重新开辟亚历山大港;鼓励对外贸易;派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开办各种学校……;建立一所翻译学校,在1835至1848年间将大约2000本欧洲的著作译成阿拉伯语。穆罕默德·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帮助他建立中东第一支新式的陆海军。他甚至勇敢地试图在埃及建立一个近代化的工业结构,而且他的确在开罗和亚历山大兴建了大量的工厂。不过,这些企业最后由于国内的不足之处和欧洲诸强国的反对而失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穆罕默德·阿里的政治改革使他成为埃及的封建独裁者。”
(1)据材料一说明穆罕默德·阿里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根本目的,并分析改革的性质。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认识。
今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再思考》
材料二“……看一个政体是不是民主政体,不能看是不是具备了某些形式,关键是要看它是否建立在法治之上,能否建构一种科学的监督机制,能否把民主与集中合理的结合起来……”
——“对现代国家制度的新思考”《人民日报》2008年9月26日
(1)请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所占的“天时”因素。
(2)归纳材料二的主要思想。概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如何体现这一思想的?
英国对现代世界的先导作用是无可否定的,现代社会的许多特征都从英国开始,是英国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牛顿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因此,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近现代英国发展史》
材料二经济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问题,多数人没有分享到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期间,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状态……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的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钱乘旦、刘金源《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科技三方面概括说明是英国率先“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中存在着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在欧洲思想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有何反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在社会领域进行调整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调整对英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有利影响。
(4)1945年7月,艾德礼取代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依据材料四指出艾德礼大选获胜的原因。
(5)上述材料对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