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一直以来是各国政府试图解决的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18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并制订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劳动者。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1200万工人。依据《老年抚恤金法》的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获得标准规模的抚恤金(每月5先令)的权利。在1919—1939年间,英国共建筑了130万幢公用住宅,300万幢自用或出租的房屋,所有的房屋建筑都有政府补助。
一一《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失衡及其调整》
材料二 让我们再一次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19 33年3月4日那天所梦想的目标了吗?我们已经找到快乐之谷了吗?但是,我们的民主也正受到考验:在这个国家中,我看到数千万公民一一占总人口的重大数目一一他们中的大部分此时此刻仍然处于今天所称的生活之必需的最起码的标准之下。
我看到数百万家庭依赖低微的收入生存、以致家庭灾难的阴影日复一日笼罩着他们。
我看到成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
我看到数百万人无力购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又因为他们的穷困潦倒而无力工作,不能为其他数百万人生产。——1937年1月20日罗斯福总统连任就职演说
材料三 近两个月来,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会议确定,到201 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 0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
(2)从材料二的演说词中,你能看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在应对本次危机方面与罗斯福新政的哪些做法相似?二者有何共同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孝文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摘自《北史·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马丁·路德另一个突出的贡献是于1522年将《圣经》翻译成德文,对整个德意志民族语言产生重大影响。它使基督教新教徒团结在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的周围,而且还在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统一语言,增进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同一感……。——宋志轶《德意志文化教育的精神》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实行语言改革的时代背景,分析其改革策略上的特点。
(2)结合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分析他翻译德文《圣经》的原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语言方面所做的努力产生的相似作用。

材料一:王安石上书:“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摘引自《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在这个时候雅典人把目光都盯在梭伦身上。他们认为,他是唯一和当时罪恶最无涉的人物;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困苦之中。因此,他们请他挺身而出,结束当前的纷争
——摘自《希腊罗马名人传·梭伦传》
(1)材料一中,王安石提出“免役之法”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项法令产生的影响。
(2)梭伦与王安石面对的社会问题有何相似性?他们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有何不同?由此产生了怎样的不同效果?

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王盘庚说:“重我民,无尽刘。”(注:所谓“刘”,《尔雅释诂》:“杀也。”即指宰割之意。)
商朝最后一位帝王纣王曾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材料二:《贞观政要》记载:“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
材料三:在灾荒年间,解决民生问题尤其重要。《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指饿死的人)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日:‘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材料五:关注民生,是近代民本思想的核心。对于民生主义,孙中山解释说:“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大有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简便易行之法。不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而是由国家统一核定地价。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摘自《中国国民党史稿》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治国思想方面,盘庚和商纣王的差异是什么?两人统治的最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回答唐太宗的主要措施及各自目的?(答题不得照抄原文)
(3)结合材料回答范仲淹救灾措施
(4)明末清初,民本思想有了新的发展。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黄宗羲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主张,说明此时民本思想发展的主要原因。
(5)根据材料五,归纳孙中山民生主义所要达到的目的。并谈谈你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看法。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仁爱和谐、敬长知礼、奋发图强等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的国魂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在传承中不断地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9年9月26日,在中国古代“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布设立“孔子奖”。这项由济宁市申请设立的“孔子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最高级别国际奖项。这一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
材料二:中国古代一些居室堂屋、家族祠堂或私塾学堂的墙壁正中都挂着孔子像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设立“孔子奖”“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概述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这些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统治者的重视?
(2)材料二的这种情况最早可能出现在什么时期?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出现了哪些变化?
(3)近代以来直至19世纪末,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步动摇。简要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
点)有何不同?
(2)材料三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