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请回答: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
(2)概述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
(3)概括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4)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当时德国的历史背景,说明莱布尼茨为何推崇中国儒学文化?伏尔泰当时推崇中国考试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
(5)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出现翻译活动高潮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领土之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摘自《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材料二: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材料三: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
战场
太平洋
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印度洋战场
中国战场
(不含东北)
东南亚、太平洋战场
35个
师团
10个
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多万人
不到10、9万人

材料四:抗日战争烽火的洗礼,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
民深刻认识到,中国要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建立人民当家
作主的人民民主政权,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
折点。正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
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
—— 摘自《胡锦涛在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两者在对待日本侵华的态度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2)材料三说明什么问题?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
(4)抗日战争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詹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叙述,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

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国家集团或组织处理对外(国际)关系,进行外交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方针。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英国四百年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强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
—— 丘吉尔(1936年)
材料二 1969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谈到外交政策新设想,主要原则是美国呼吁其盟友运用自身的力量对抗“共产主义的侵略”,美国将只给他们提供建议、物质及武器援助,被称为“尼克松主义”。
——夏亚峰:《“尼克松主义”及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材料三“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 邓小平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对外政策的目的以及支撑政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主义反映的实质问题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建国初期中苏结盟对新中国带怎样的影响?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转而实行不结盟政策的原因。
(4)本世纪初以,世界形势是和平发展为主流,请你举出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外交政策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一词由已久,经历几千年的变迁,才有今天的含义: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于古希腊的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中国汉语传统的“文明”内涵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与技术次之。
材料二:文明在欧洲最早具有“进入人类开化状态的程度”含义以区别于野蛮落后状态是出现在18世纪中后期的法国。
材料三:中国古代长期以以文明自居,而以其他没有中国式行为和举止的国家和民族包括西方国家视为野蛮,称西方人夷、番、鬼。20世纪初中国把西方的 “Modem”翻译成“文明”,“文明”一词被指为西方传的文化,非常盛行,如看“文明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古希腊的“文明”内涵与古希腊什么因素有关?中国汉语传统的“文明”内涵为什么对行为、举止要求特别高而对知识与技术次之?
(2)材料二中,“文明”作为区别于野蛮的开化状态的意思,反应了18世纪法国的什么思想潮流?有何影响?
(3)阅读材料三,20世纪初中国“文明”内涵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对西方认识的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中国近代接受西方“文明”给中国近代带怎样的影响。(7分)
(4)新中国成立以,中国吸收了世界那些物质和制度文明的成果?建国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那些贡献?
(5)谈谈你对世界文明的看法。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0分 )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
材料三: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1215年《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年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28年《权利请愿书》
1689年《权利法案》
1701年《王位继承法》
1721年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
19世纪50年代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
19世纪中叶两党制度形成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
19世纪晚期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
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
1911年《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1948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

(2)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