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济重心转移到大西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从产生到发展的最活跃时期。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革命连续发生,生产力向最高层次飞跃,领先国家经历了由英国到美国的更替,从而牵动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向北美跨越。
——《世界经济运动轨迹探索》
材料二: 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作“异端”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技术人才被处刑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张的边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使科学技术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比较安定的荚伦三岛。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增加为14件。 ——《英国经济史编》
材料三:(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应用,比如电灯发明时,它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能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当时在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型工业部门的发展迟缓。
——《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美国在这一时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注意基础科学的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
在一、二次大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自由开放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以补自身不足,仅二次大战后,美国引进人才达二十多万人。 ——《大循环》
回答:(1)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优越条件有哪些?
(2)比较材料二、三,指出英国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四反映了美国怎样的“科技兴国”战略?这对美国的世界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能得到哪些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冬,孙中山北上,沿途发表多次演说。在一次演说中,他指出:“对于欧洲人(指西方帝国主义者),只用仁义去感化他们,要请在亚洲的欧洲人,都是和平的退回我们的权利,那就像与虎谋皮,一定是做不到的。我们要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
——摘编自王志光《孙中山反帝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这一思想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非暴力的核心是爱和感化。甘地继承了古代耆那教、佛教和印度教道德观中的“戒杀”原则……虽然甘地的“非暴力”学说带有很浓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但是也表现出他对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强烈追求。
——摘编自朱明忠《学者评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及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甘地“非暴力思想”的来源。
材料三在印度皇家警察任职过的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还做出了另一番的解释:在每次危机中,甘地都会挺身而出,制止暴力——从英国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印度人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在甘地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的40多年里,警民总共将近8000人死亡。在英国人撤离的一年之内,印人自相残杀约达100万人。
——摘编自黄家杨《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作用有多大》
(3)材料三认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存在什么不足?
(4)孙中山和甘地分别以不同方式领导着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我们应该依照怎样的标准来评价这两种不同的斗争方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在法国大革命之后的近百年间,法国社会的政治状况如何?1870年后,法国通过什么方式建立起怎样的民主制度?
材料二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学者喻大华撰文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说的“这一妥协具有积极意义”?
材料三 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有一句名言:“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也曾说:“民主依赖妥协”。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的英国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
(4)综上,谈谈你对民主政治中“妥协”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陆路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到15、16世纪,这条曾经为古代文明建立过丰功伟绩的陆路丝绸之路,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终于变成了象征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历史遗迹了。
——摘编自《中国丝绸之路的历史与路线图》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陆路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自唐宋后,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主要通道。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丝、茶等农副产品更是经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入西方。其中,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多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重建丝绸之路”有何积极意义?这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些特点?
材料一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事件 |
观点 |
戊戌变法 |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
辛亥革命 |
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 |
(1)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2)按照陈旭麓的评价原则,对材料二中的观点分别进行评价
材料一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总共和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七中有如下描写:“欲称闺门卸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西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
材料二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这一观点加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