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1)“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
  
材料二 没有任何一座城市、也没有任何一个建筑群像南京长江路292号这样,毫无遗漏地见证了风云激荡的中国近代历史,它完整地保存着如此众多的中国近代史的文物古迹,成为中国近代百年史上最有力的物证。
 
  (2)中国近代百年史上有三个政权在此建都,现在的南京长江路292号就是其政府的所在地,请列举出在这三个政权的名称和建立者。
   
   
 
材料三
      
(3)请问今年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多少周年?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侵华日军的主要罪行。
  
材料四 据报载,日本“新的历史教科书编撰会”(下称“编撰会”)编写的2002年度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在记述“日中战争”的部分,编撰者故意不提南京大屠杀事件,而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部分却这样写道:“东京审判法庭认定日本军队1937年在攻陷南京的战争斗中杀害了20万以上的中国民众。可是据当时的资料,那时南京人口只有20万,而且在日本军队攻陷南京城1个月后增加到了25万。此外,这一事件还有很多疑问,至今仍存在争论。因为在战争当中即便是不管什么人都杀,也不属于大屠杀。”
                                                             ──新华社东京3月1日电讯稿
材料五  2001年至2006年,日本首相小泉曾六次参拜的东京靖国神社。靖国神社里供奉着东条英机等14名二战甲级战犯和约2000名乙、丙级战犯的牌位。
                                                    ──中新网
(4)依据材料四、五,指出日本“新的历史教科书编撰会”对待“日中战争”的态度和日本政要不断参拜靖国神社所反映的实质是什么?它给中日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抗日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材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与以下两位人物密切相关。
(1)分别简述瓦特和法拉第的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主要贡献。
材料二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科学技术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次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2)根据材料二的提示,列举出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关的科技成就三项。(3分。答对3项即可得满分,鼓励多回答。)
(3)我们把现在的世界称之为“地球村”。列举近代以来的三次科技革命中,对 “地球村” 的形成与发展起直接推动作用的科技发明。(4分。要求:①三次科技革命中有关的发明都要涉及,一次都不能少。②至少要答对4项才可得满分,鼓励多回答。)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⑴据材料一指出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主要目的。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变化?
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⑵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⑶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开始在社会上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⑴中国“在器物上感觉不足”的背景是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⑵在“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的三类人当中,材料的作者应属于哪一类?材料中所说的“在社会上运动”具体指的是什么事件?
⑶“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的代表人物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其开始标志是什么?新文化运动在思想解放方面有哪些历史作用?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尽管毛泽东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
——邓小平1980年8月《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
材料二毛泽东的“错误是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比如说,大跃进是不正确的。这个错误不仅仅是毛主席一个人的,我们这些人脑子都发热了。完全违背客观规律,企图一下子把经济搞上去。主观愿望违背客观规律,肯定要受损失。但大跃进本身的主要责任还是毛主席的。……一九六二年,毛主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自我批评。但毕竟对这些教训总结不够,导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6页
阅后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为纠正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做出了哪些巨大努力?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1年11月7日,苏联纪念“十月革命”24周年阅兵式。在莫斯科阅兵方阵前往红场的路上,不少的士兵满脸灰尘、衣着邋遢,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阅兵现场也是比较混乱,由于各种原因分列式的徒步方阵也极不整齐。但苏联军民创造的“一个冬天里的奇迹”。
——引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材料二 1993年6月8日,美国在华盛顿举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大的一次庆祝胜利阅兵式,即海湾战争胜利阅兵式。当时布什总统亲自致词,检阅参加“沙漠风暴”的有关部队。这次阅兵式持续了近2个小时,有10多万观众观看了阅兵式。
——引自《西海都市报》2009年10月11日《世界阅兵仪式巡礼》
阅后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1年11月苏联莫斯科阅兵式的主要特点。为什么说苏联军民创造了“一个冬天的奇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湾战争爆发的原因。海湾战争的胜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