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陆游字务观,名游,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绍兴末始赐第。学诗于茶山曾文清公。尝从紫岩张公游,具知西北事。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自商贾、仙释、诗人、剑客,无不徧交游。宦剑南,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书肆流传,或得之以御孝宗。上乙其处而韪之,旋除删定官。或疑其交游非类,为论者所斥。上怜其才,旋即复用。上手批以出,陆游除礼部郎。上之除目,自公而止,其得上眷如此。公早求退,往来若耶、云门,留宾款洽,以觞咏自娱。官已阶中大夫,遂致其仕,誓不复出。韩侂胄固欲其出,公勉为之出。韩喜陆附己,至出所爱四夫人擘阮琴起舞,索公为词,有“飞上锦裀红绉”之语。又命公勺青衣泉,旁有唐开成道士题名,韩求陆记,记极精古,且以坐客皆不能尽一瓢,惟游尽勺,且谓挂冠复出,不惟有愧于斯泉,且有愧于开成道士云。先是,慈福赐韩以南园,韩求记于公。公记云:“天下知公之功而不知公之志,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处。公之自处与上之倚公,本自不侔。”盖寓微词也。又云:“游老,谢事山阴泽中。公以手书来,曰:‘子为我作《南园记》。’岂取其无谀言,无侈辞,足以导公之志欤!”公已赐丙第,人谓公探孝宗恢复之志,故作为歌诗,以恢复自期。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王师克复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则公之心,方暴白于易箦之时矣。
(选自叶绍翁《四朝闻见录·陆放翁》,有删节)
【注】①秦少游:宋代词人,名观,字少游。②乙:画“乙”字形状的记号,从前读书时常用到,主要用来表示停顿或修改。③侔:音móu,相等。④易箦:指弥留之际。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旋除删定官解除
B.其得上眷如此亲属
C.盖寓微词也细微
D.方暴白于易箦之时矣显露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犹留诗以示其家云
B.为论者所斥公勉为之出
C.上之除目,自公而止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处
D.其得上眷如此韩侂胄固欲其出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陆放翁以“克复中原”为己任的一组是
①尝从紫岩张公游,具知西北事
②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
③上手批以出,陆游除礼部郎
④留宾款洽,以觞咏自娱
⑤慈福赐韩以南园,韩求记于公
⑥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说,陆游的母亲在生他前梦见了秦少游,所以就用秦少游的名和字分别作为陆游的字和名。
B.孝宗皇帝喜欢陆游的诗作,爱惜他的才华,不顾朝廷中一些官员的反对,仍然任用陆游为官。
C.陆游官至中大夫之后,为了进一步实现自己抗金的愿望,他与韩侂胄联合起来,共同商讨计策。
D.韩侂胄亲自写信请求陆游为南园撰写题记,陆游写下了《南园记》,当中隐含了对韩侂胄的不满。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
(2)官已阶中大夫,遂致其仕,誓不复出。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答毕仲举书
苏轼
奉别忽十余年,愚瞽顿仆,不复自比于朋友。不谓故人尚尔记录,远枉手教,存问甚厚;且审来起居佳胜,感慰不可言。罗山素号善地,不应有瘴疠,岂岁时适尔。既无所失亡,而有得于齐宠辱、忘得失者,是天子也。
仆既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然祸福要不可推避,初不论巧拙也。黄州滨江带山,既适耳目之好,而生事百湏,亦不难致;早寝晚起,又不知所谓祸福果安在哉!
偶读《战国策》,见处士颜斶(chù)之语:“晚食当肉”,欣然笑。若斶者,可谓巧于居贫者也。菜羹菽黍,差饥而食,其味八珍等;而既饱之余,刍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美恶在我,何与于物!
所云读佛书及合药救人二事,以为闲居之赐甚厚。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农夫去草,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
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不知君所得于佛书者果何耶?为出生死、超三乘,遂作佛乎?抑尚仆辈俯仰也?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仆常此自疑,故亦以为献。
来书云:“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衣饱饭,不造冤业,乃为至足。”三复斯言,感叹无穷。无缘面论,以当一笑而已。(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审来起居佳胜比:最近
B.是天子也相:祐助
C.刍满前豢:饲养
D.则有矣间:差别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欣然笑②本期于静
B.①晚食当肉②仆常此自疑
C.①若农夫去草②譬饮食龙肉也
D.①其味八珍等②抑尚仆辈俯仰也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仆既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
(2)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
据此回信,推测毕仲举来信的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寄答京友
李贽
“才难,不其然乎!”今人尽知才难,尽能言才难,然竟不知才之难,才到面前竟不知爱,幸而知爱,竟不见有若己有者,不见有称喜赞扬不啻若自其口出者,如孔北海之荐祢正平,跣足救杨彪也。何也?其非真惜才也;虽惜才,亦以惜才之名好,以名好故而惜之耳。则又安望其能若己有、不啻若口出如孔北海然也?呜呼!吾无望之矣!
春秋之天下,无有一人能惜圣人之才者,故圣人特发此叹,而深羡于唐、虞之隆也。然则才固难矣,犹时时有之;而惜才者则千古未见其人焉。孔子惜才矣,又知人之才矣,而不当其位。入齐而知晏平仲,居郑而知公孙子产,闻吴有季子,直往观其葬,其惜才也如此,使其得志,肯使之湮灭而不见哉!然则孔子之叹“才难”,非直叹才难也,叹惜才者之难也。
夫才有巨细,巨才方可称才也。有巨才矣,而肯任事者尤难。既有大才,又能不避祸害,身当其任,勇以行之,而不得一第,则无凭,虽惜才,其如之何!幸而登上第,有凭据,可手以荐之矣,而年已过时,则虽才如张襄阳,亦安知听者不以过时而遂弃,其受荐者又安知不以既老而自懈乎?
夫凡有大才者,其可以小知处必寡,其瑕疵处必多,非真具眼者与之言必不信。当此数者,则虽有大才,又安所乎?故非自己德望过人,才学冠世,为当事者所倚信,未易使人信而用之也。然非委曲竭忠,真若自己有,真不啻若口出,纵人信我,亦未必能信我所信之人,憾不得与之并时,朝闻而夕用之也。呜呼!可叹也夫!
(选自李贽《李温陵集》卷四《焚书》)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春秋之天下举:
叹惜才者之难也直:
③可手以荐之矣藉:
④则虽有大才,又安所乎施:
文中“何也?其非真惜才也”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夷近,则游者众
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吾两人在也
C.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贻之
D.(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则又安望其能若己有、不啻若口出如孔北海然也?
⑵故非自己德望过人,才学冠世,为当事者所倚信,未易使人信而用之也。
本文谈论人才问题,作者在文末发出“可以叹也”的感叹,请简要概括“叹”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选自《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师说》)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水也(水:游泳)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
B.而闻者彰(彰:清楚)士大夫之族(族:类)
C.而耻学于师(耻:以……为耻)而绝江河(绝:横渡)
D.吾尝跂而望矣(跂:提起脚跟)今之众人(众人:许多人)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人欲人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绝江河小学大遗
C.授之书而习句读者今智乃反不能及
D.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阐述,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叶清臣字道卿,苏州长洲人。清臣幼敏异,好学善属文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宋进士以策擢高第,自清臣始。是冬,京师地震,上疏曰:“陛下忧勤庶政,方夏泰宁,而一岁之中,灾变仍见。必有下失民望、上天意者,故垂戒以启迪清衷。而陛下泰然不以为异,徒使内侍走四方,治佛事,修道科,非所谓消复之实也。顷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天下之人,龉舌不敢议朝政者,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许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而善应来集也。”书奏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
会诏求直言,清臣复上疏言大臣专政,仁宗嘉纳之。时陕西用兵,上言:“当今将不素蓄,兵不素练,财无久积。小有边警,外无骁将,内无重兵。今羌戎稍却,变诈亡穷,岂宜乘即时之小安,忘前日之大辱?又将泰然自处,则后日视今,犹今之视前也。”
时西师未解,急于经费,中书进拟三司使,清臣初不在选中。帝曰:“叶清臣才可用。”擢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三司使公事。奏编前后诏敕,使吏不能欺,簿帐之丛冗者一切删去。内东门、御厨皆内侍领之,凡所呼索,有司不敢问,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丁父忧,言者以清臣为知兵,请起守边。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仁宗御天章阁,召公卿,出手诏问当世急务。清臣闻之,为条对,极论时政阙失。时清臣以河北乏兵食,自汴漕米繇河阴输北道者七十余万;又请发大名库钱,以佐边籴。而安抚使贾昌朝格诏不从,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宰相方欲两中之,乃徙昌朝郑州,罢清臣为侍读学士,知河阳。卒,赠左谏议大夫。
清臣天资爽迈,遇事敢行,奏对无所屈。郭承佑妻舒王元偁女,封郡主,给奉;及承佑为殿前副都指挥使,妻以不加封,请增月给,清臣执奏不可。仁宗曰:“承佑管军,妻又诸王女,当优之。”清臣曰:“是终为侥幸。”遂卷其奏置怀中,不行。数上书论天下事,陈九议、十要、五利,皆当世可行者。有文集一百六十卷。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五十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学善属文属文:写文章
B.必有下失民望、上天意者戾:违反
C.仁宗嘉纳之嘉纳:赞许并采纳
D.擢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三司使公事权:权且

对文中画线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B.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C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D.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清臣借京城发生地震的事向皇帝进言,派宦官备办佛事、设置道科,不是消除灾祸恢复正常的做法;应当深刻自责,招纳忠直敢言之士。
B.仁宗询问公卿当世急需要办的事,叶清臣逐条回答,极力论述时政弊端:河北缺乏军粮,叶清臣漕运米粮,发放大名库钱,因而被宰相贬职。
C.叶清臣上疏陈述大臣专政,仁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针对陕西战事谏言皇帝不能只满足眼前小安,而忘却前日大耻,更不要安然镇定不思进取。
D.叶清臣天性豪爽,遇事敢作敢当,奏对不屈从权贵;郭承佑的妻子贵为郡主,因没有加封,请求增加月俸,虽然有皇帝说情,叶清臣仍未执行。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
(2)丁父忧,言者以清臣为知兵,请起守边。

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稼说送张琥宋·苏轼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致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选自《苏轼文集卷十》)(11上海卷)
[注]①古同“盍”,何不。②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 。③耰:捣土块的农具。铚:镰刀。艾:通“刈”,收割。④闵:勉,勉力。⑤得:此指中进士。⑥这是苏轼赠与同事张琥的一篇杂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之常及其熟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
B.以待其成者,闵焉闵:勉,勉力
C.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爵位
D.其亦以是之语:转告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田美多,其食足而有余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①而敛之常及熟②孰能讥之乎
C.①待其成者,闵闵焉②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①如婴儿望之长也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以为庄稼要种得好至少应当做到:土地可以休耕轮作,耕种不能耽误农时,收割一定要等庄稼完全成熟之后。
B.古人超过今人的原因是他们非常重视自我修养和积累,一定要等到思想完全成熟后才出来做事、为官,就像水一定要等到充溢后才流淌出来,弓拉满之后才发箭。
C.苏轼非常羡慕张琥能够有再学习的机会,劝勉他治学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并希望他过问弟弟苏辙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D.这篇文章以种庄稼比喻做学问,以保全地力比喻人生修养,喻义恰当、哲理深刻:文章以“我”为例入文,语气亲切,显示出大师虚怀若谷。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B.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以为不是而众已妄推之矣
C.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D.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将文言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
②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③子归过京师而问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