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1)心乐之(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3)以其境过清( ) (4)不可久居( )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1)“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埋下伏笔。
(2)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少孤,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赒①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后乃博览书记②,该③涉古今,见者谓逖有赞④世才具。(节选自《晋书 祖逖列传》)
【注释】①赒:周济,救济。②书记:泛指书籍。③该:广博,完备。④赞:辅佐,帮助。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然轻财好侠()(2)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赒贫乏()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停顿处用“/”隔开。
年 十 四 五 犹 未 知 书 诸 兄 每 忧 之 祖逖的故事, 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古诗文阅读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具答之 ()(2)便要还家()
(3)便扶向路()(4)欣然规往()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A.安陵君其许寡人 |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
C.门人弟子填其室 | D.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阅读文言语段,完成下面题目。
岳阳纪行
袁宗道
从石首①至岳阳,水如明镜,山似青螺,蓬窗下饱看不足。最奇者:墨山仅三十里,舟行二日,凡二百余里,犹盘旋山下。日朝出于斯,夜没于斯,旭光落照,皆共一处。盖江水萦回墨山中,故帆樯绕其腹背,虽行甚驶,只觉濡迟②耳。
过岳阳,欲游洞庭,为大风所尼③。季弟小修秀才,为《诅柳秀才文》,多谑语。薄暮风极大,撼波若雷,近岸水皆揉为白沫,舟几覆。季弟曰:“岂柳秀才报复耶?” 余笑曰:“同胞相调,常事耳。”因大笑。明日,风始定。
(《白苏斋类集》卷十四)
【注释】①石首:地名。②濡迟:慢。③尼:滞留。解释下列划线字
①日朝出于斯()②过岳阳,欲游洞庭()
③薄暮风极大()④明日,风始定()下列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帆樯绕其腹背
A.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
B.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魏学洢《核舟记》) |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柳宗元《小石潭记》) |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水如明镜,山似青螺。
(2)舟行二日,凡二百余里,犹盘旋山下。 本文紧扣一个“”字来描写岳阳风光。从以下三方面来具体表现岳阳风光的:①石首到岳阳一路风光的清丽秀美;②;③洞庭湖的澎湃气势和神奇色彩。其中“”一句让我们想到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
太宗教子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①,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教诲晓喻)。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②艰难,皆出人力,不夺③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休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⑤所言,可以自鉴。”不
注:①世子:即太子。②稼穑: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③夺:抢占。④黎庶:百姓。⑤傅说:人名,商王时名相。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太宗谓侍臣曰(2)见其临食将饭
(3)尔方为人主(4)可以自鉴下列句中划线的“其”与“见其乘舟”中“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安陵君其许寡人 | B.其一犬坐于前 |
C.其如土石何? | D.择其善者而从之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
(2)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太宗教育儿子,从生活的小事设问,引出治国的大道理,避免了空洞说教。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
生活小事情 |
治国大道理 |
吃饭 |
提倡节俭 |
① |
|
乘舟 |
② |
休息 |
③ |
【古文阅读】
甫,字子美,京兆①人。少贫不自振②,李邕奇其材,亲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于长安。数上言:“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③言者路。”帝不复问。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④,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于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上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⑤躁傲诞。
后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杜甫》,有改动。)
【注释】①“京兆”等选文中标有“”符号的文字都是地名。②自振:维持生活。③绝:堵塞。④窭(jù):贫穷。⑤褊:小,狭隘。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
(1)数上言()(2)会禄山乱()
(3)亡走凤翔()(4)亲诣其家()下列语句中划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陛下其忍弃之其一犬坐于前(《狼》) |
B.武以世旧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
C.从还于京师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
D.县令具舟迎之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李邕奇其材,亲往见之。
(2)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早年家境贫穷不能维持生活,而且仕途不畅。 |
B.杜甫曾经上书皇上要求得到任用,说明他有很强的进取心。 |
C.杜甫流落剑南,虽有严武照料,但他仍靠背柴禾、拾橡栗为生。 |
D.杜甫的性格既有率情自任的一面,又有放旷不自检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