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孟子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句子翻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表述本段的观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永保无疆之(休:休养生息) B.虽之以严刑(董:使……明白)
C.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危:危险) D.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简:削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组是()

A.无因喜谬赏贾余庆等祈请使诣北
B.欲流远者,必浚其泉源岂其取易而守之难乎
C.奔车朽索,可忽乎越国以鄙远,君知难也
D.貌恭不心服根不固求木之长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常用义相同的一项是()

A.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B.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役聪明之耳目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大王来何操 C.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D.震之以威怒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2) 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②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③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⑤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⑥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则尽其天年人皆得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除:治,整理
B.在丁卯三月之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C.中丞于溷藩以免  匿:藏,躲藏
D.诛五人按:斩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B.盖蓼洲周公之被逮郡之贤士大夫请于
C.佯狂不知所者呼中丞名而詈之
D.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朝廷而五人生编伍之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指代对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疾病而死其:指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B.于是乘厉声以呵其:指毛一鹭。
C.敛赀财以送行其:指五义士。
D.发志士之悲哉其:指豪杰之流。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段文字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了五义士慷慨就义时的从容,表现了舍生取义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突出了他们嫉恶如仇的高贵品质。
B.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歌颂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周顺昌等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
C.在第六段中,作者用假设句意在从反面点明五义士为义而死重于泰山的可贵。
D.本文巧妙地运用对比,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有很强的感染力。

将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②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省:验,检查
B.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C.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神明:神灵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一:专一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冰,水为之寒于水  吾尝终日思矣
B.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C.假舆马,非利足也  假舟楫,非能水也
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

下列语句,全都是从正面鼓励学习的一项是(  )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⑤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⑥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小题。
张佳胤令滑。巨盗任敬、高章伪称锦衣使来谒,直入堂阶,北向立。公心怪之,判案如故。敬厉声曰:“此何时,大尹犹倨见使臣乎?”公稍动容,避席迓之。敬曰:“身奉旨,不得揖也。”公曰:“旨逮我乎?”命设香案。敬附耳曰:“非逮公,欲没耿主事家耳。”时有滑人耿随朝任户曹,坐草场火系狱。
公意颇疑,遂延入后堂。敬扣公左手,章拥背,同入室坐炕上。敬掀髯笑曰:“公不知我耶?我坝上来,闻公帑有万金,愿以相借。”遂与章共出匕首,置公颈。公不为动,从容语曰:“尔所图非报仇也,我即愚,奈何以财故轻吾生?即不匕首,吾书生孱夫能奈尔何?且尔既称朝使,奈何自露本相?使人窥之,非尔利也。”贼以为然,遂袖匕首。
公曰:“滑小邑,安得多金?”敬出札记如数,公不复辩,但请勿多取以累吾官。后覆开谕久之,曰:“吾党五人,当予五千金。”公谢曰:“幸甚,但尔两人橐中能装此耶?抑何策出此官舍也?”贼曰:“公虑良是。当为我具大车一乘,载金其上。”仍械公如诏逮故事,不许一人从,从即先刺公。曰:“俟吾党跃马去,乃释公身。”公曰:“逮我昼行,邑人必困尔,即刺我何益?不若夜行便。”二贼相顾称善。公又曰:“帑金易辨识,亦非尔利,邑中多富民,愿如数贷之。既不累吾官,尔亦安枕。”二贼益善公计。
公属章传语召吏刘相来。相者,心计人也。相至,公谬语曰:“吾不幸遭意外事,若逮去,死无日矣。今锦衣公有大气力,能免我,心甚德之,吾欲具五千金为寿。”相吐舌曰:“安得办此?”公蹑相足曰:“每见此邑人富而好义,吾令汝为贷。”遂取纸笔书某上户若干、某中户若干,共九人,符五千金数。九人,素善捕盗者。
公又语相曰:“天使在,九人者宜盛服谒见,勿以贷故作窭人状。”相会意而出,公取酒食酬酢,而先饮啖以示不疑。且戒二贼勿多饮,贼益信之。酒半,曩所招九人各鲜衣为富客,以纸裹铁器,手捧之,陆续门外,谬云:“贷金已至,但贫不能如数。”作哀祈状。二贼闻金至,且睹来者豪状,不复致疑。
公呼天平来,又嫌几小,索库中长几,横之后堂,二僚亦至。公与敬隔几为宾主,而章不离公左右,公乃持砝码语章曰:“汝不肯代官长校视轻重耶?”章稍稍就几,而九人者捧其所裹铁器竞前,公乘间脱走,大呼擒贼。敬起扑公不及,自刭厨下;生缚章,考讯又得王保等三贼主名,亟捕之,已亡命入京矣。为上状,缇帅陆炳尽捕诛之。(选自明代冯梦龙《智囊全集》)
【注】①帑:tǎng ,古时收藏钱财的府库。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尹犹见使臣乎倨:傲慢
B.坐草场火狱系:牵累
C.当为我大车一乘具:准备
D.九人,善捕盗者素:向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但请勿多取累吾官②诸侯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B.①每见此邑人富好义②死有知,其几何离
C.①公持砝码语章曰②今君亡赵走燕
D.①吾令汝贷②请以秦之咸阳赵王寿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佳胤智谋的一组是( )
①公心怪之,判案如故。 ②吾书生孱夫能奈尔何? ③帑金易辨识,亦非尔利。
④相吐舌曰:“安得办此?” ⑤汝不肯代官长校视轻重耶?⑥考讯又得王保等三贼主名。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所图非报仇也,我即愚,奈何以财故轻吾生?

(2)俟吾党跃马去,乃释公身。

章稍稍就几,而九人者捧其所裹铁器竞前,公乘间脱走,大呼擒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
贾生传
【清】侯方域
贾生名开宗,商丘人也。少落拓不羁,十四岁从其师学。师故儒者,喜绳墨。贾生慕司马相如之为人,学击剑鼓琴,嗜远游。师以弗类己,之。贾生固谓:“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即日除弟子籍,更去与里中少年伍。间读书为文词,干谒当世,举茂才第一;是时贾生年二十余,益负才。
陈腾凤来士,寓意郡太守,欲贾生充饩县官,贾生曰:“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却不就。共郡人张渭等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白昼射箭,中夜击鼓。宋俗上元夜张灯饮酒。贾生率其徒,疾驰百余里,漏下三鼓抵睢阳。司马氏者,睢阳巨族也。张银瓢,容酒数斗,约能胜饮者持瓢去。群少皆醉卧,窘甚。贾生忽叱咤登阶,举瓢一饮,即掷瓢付奴持之,不通姓名,坐宾骇散。
久之,贾生贫益甚,盛夏,服短褐不完,过市,儿童随笑之,贾生浩歌不辍。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为计赀财,复田舍。
凡七应举不第,因大悟,尽焚其所读书,闭户揣摩十余年,驰骛于先达师说十余年,最后而冥坐穷思,与侯方域、徐作肃往复辨论又几十年,卒于正,天下以“纯儒”称之。
既老,更追忆少游京洛,集所闻见述《帝都》《君德》《相术》三篇。已,买舟金陵,泛吴越。与侯方镇、方域为忘形之友,又自称为“野鹿居士”。
侯方域曰:“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善变,然每变必趋上者耶?抑依隐曼世,所称大人先生者欤?少年类邯郸侠,而后乃大雅卓尔。呜乎,彼终身守一,众矣。倘非其与道屈伸,亦焉能知之哉?”
(有删改)
【注释】①羊质:典出扬雄《法言》“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谓徒具外表而无其质。②大人先生:阮籍有《大人先生传》,通过虚构人物“大人先生”,抨击虚伪礼法。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以弗类己,之诮:担忧 B.陈腾凤来士校:考评
C.尽焚其所读书素:平时 D.卒于正轨:遵循,依照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贾生“不羁”的一组是
①学击剑鼓琴,嗜远游②干谒当世,举茂才第一
③更去与里中少年伍④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
⑤贾生浩歌不辍⑥闭户揣摩十余年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贾生年轻时就放浪形骸,十四岁从师学习,与老师循规蹈矩的性格不合,于是离开自己的老师,与村里的年轻人为伍。
贾生酒量过人,还因此赢得过一个银瓢。他还在盛夏之时,穿着破旧的衣服,路过集市放声歌唱,全然不顾儿童的嘲笑。
贾生参加了七次科考都没有结果,于是大彻大悟,遵循当初老师教导,潜心研究儒学十余年,最终成为一个纯粹的儒者。
作者认为贾生年轻时有侠客之风,后来却成了学识渊博之士,与不知变通的人相比,是一个依道行事、善于变化的人。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却不就。

(2)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