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宗教化 | B.逐渐贵族化 | C.逐渐神秘化 | D.逐渐平民化 |
康拉德·阿登纳(如图):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材料表明欧洲初步走向联合的动因之一是
A.联合美国对苏联和东欧实行冷战 |
B.在两极格局中寻求欧洲的生存和发展 |
C.加强经济联合,促进经济发展 |
D.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 |
“对苏联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肆鼓吹,以为苏联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以上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言论共同体现了
A.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景表示担忧 |
B.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高度赞扬 |
C.世界大战背景下对民主制度的绝望 |
D.经济危机背景下对自由市场的质疑 |
魏源对英国的政治制度作了这样的描述:“国立宰辅大臣,共商事务。国家费用,先与乡绅会议,而后征纳。……有要务则国王召议事百十三员会议,与中国军机、都察院无异”。对此评论最为恰当的是
A.魏源对君主立宪运作机制作了较为真实叙述 |
B.魏源对中、英的政治制度作了相应的对比 |
C.魏源未能抓住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本质特征 |
D.魏源主张中国应效法英国的君主立宪体制 |
1904年,上海《警钟日报》发表了光复会领袖之一陶成章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观点:“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孰为中国人?汉人种(族)是也!”对此评论最恰当的是
A.作者有强烈反抗外族压迫的情绪 |
B.作者透露了明显的反满革命倾向 |
C.作者主张合乎当时需要但有狭隘民族主义观 |
D.作者以进化论为依据,强调中华民族优越感 |
中国的“民主”,最早在《尚书》中有:“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伯里克利曾骄傲的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对以上两段材料中的“民主”解读最恰当的是
A.两则材料中“民主”内涵有相似之处 |
B.两则材料中的“民主”有本质的不同 |
C.前者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
D.后者体现了人民主权的理念 |